您的位置: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专题 工作动态

春来疫去 与鄂“黔”行-- 贵州省人民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40天纪事

发布时间:2020-03-12 00:00 本文来源: 宣传部

20201月,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华大地,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展开了一场抢救生命的战斗。任贵州省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组长、贵州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定点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张湘燕于127日派出省医相关学科骨干加入我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他们是省医呼吸与急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林洁如、护士长及主管护师曾婷,副护士长及护师付辛云,重症医学科(ICU)护师李玲艺、感染科主治医生汪晓凤、主管护师杜执婵、急诊科护士长及重症护理主管护师姚欢,重症护理护师高海,他们面临新冠肺炎病毒高传染性对于生命的威胁,临危受命。在接到命令的短暂时间里,省医护理部方茜副主任(主持工作)组织了专业培训,在接下来的40个日夜,他们穿着厚厚的隔离服展开了一场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无声战斗。他们站在了重症、危重症的临床第一线,经历了与死神战斗的考验,被汗水湿透的厚厚的防护服,将他们与外界彻底分隔开。短短40天的持续奋战,他们来回奔波于重症呼吸ICU和收治重症的普通病房,记不清在病区走了多少路,也记不清为病人做了多少次吸痰、上氧、心电监护、肾替代治疗、气管插管配合,每1-2小时监测心率、心律、血压,每半小时-1小时翻身,医疗废物处置、病房消毒隔离、拖地、喂饭、洗脸、擦身,为每位患者清除排泄物、分泌物和呕吐物,冒着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随时会侵入他们机体的风险。更记不清经历了多少艰辛,只记得防护镜在他们脸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深深的印记、手臂留下的一道道印痕,也记不清救护了多少病人,只记得伴随着病人脸上的喜悦而带来的安慰,慢慢充实了疲惫的身躯,面临重重危险和挑战,是对于病魔抗击的共同决心,让省医人手牵手一起渡过了艰难的日子,为了救治更多的病人,他们付出了数倍的责任、数倍的精力、数倍的艰辛,他们强忍着沉重的隔离服,防护罩里充满了因深呼吸而产生的雾气,他们从第一天进入病区的紧张、呼吸窘迫到日夜奋战40天后的坦然面对,是他们坚强的心脏及挺拔的身躯再一次挺立了省医人的脊梁,用医务人员的零感染捍卫了白衣天使的荣誉。

姚欢——她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鄂州中心医院RICU是集中收治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来自十余家医院多支援助队聚集共同奋战,守护生命。沉甸甸的责任和重担压在姚欢护士长的肩上,她统一协调,统一指挥,低调做人,认真做事,每天都在与死神“赛跑”,从死神中抢救病人,多存活就多一份生存的希望。40天忘我工作,每天只睡4-5小时,即使有太多的重症救护任务及管理事务,她总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抢救病患及管理中去,为成功救治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赢得了生存权利,在她的带领下,团队到处充满活力,充满感动,团结、积极向上,面临高风险、高强度等重症护理工作及管理工作,既要有坚实的专业技术救护,又要有强壮的体魄支撑。她身先士卒,带领来自不同医院的队伍出色地完成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40天她凭借高超的重症护理技术,温切的工作风范,得到省卫健委领导及战友们的认可。正如她说的“八个之最”:来到鄂州驰援已经第40天,这座本不该有的宁静小城,却让我十分留恋。因为这里承载了我一生中太多之“最”。我是一名独生女,在家里备受宠爱,人生中近乎是一帆风顺的,没有受过这样的苦,这是我人生经历中的第一个“最”:即最艰苦、最无助的经历被我遇见了。从接管RICU病房的第一天起,看到新冠病人躺在床上很无助的样子,不知道下一秒又会发生什么情况,让我感受到第二个“最”, 即生命最脆弱,要珍惜、善待好每一天。我们的团队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操作技能将危在旦夕的患者从死亡线上一个个拉回来,让我感受到第三个“最”,即重症团队最“硬核”,在新冠患者救治期间做了最了不起的事。我们从彼此不熟悉,不断克服重重困难,到配合得很团结,很默契,没有人抱怨过工作的心酸与苦累,默默地坚守和奉献,让我感受到第四个“最”,即我们选择了一个最伟大的职业,把生命亮光留给了病人。看到被雾气模糊的护目镜,看到被汗液浸湿的衣衫,看到战友生病仍然义无反顾地坚守,一个人倒下另一个人顶上,这种精神,让我感受到第五个“最”,即这份患难之交的战友情是一辈子最珍贵的友情。在RICU护理病人和管理过程中,很煎熬,因为很多东西是无法去改变的,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去适应,创造条件去开展工作,自己仿佛是一棵小草,努力朝着阳光的方向去生长,让我感受到第六个“最”,即当你感到绝望的时候,一定要付出最大的努力,才能改变逆境,使自己变得更好。在鄂州驰援经常得到组织和领导的慰问和关心,也经常收到全国人民为我们捐赠的物资,再苦再累也值,我感受到第七个“最”,即我们的国家最强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在一线,永远不孤单。我每天思念着我的家乡,我的亲人,我的同事,我的朋友,她们每天都在为我祈祷,为我牵挂,我感受到第八个“最”,即最爱你的人也是最牵挂你的人,这是一辈子最值得去拥有的财富。这次驰援经历,就像一本经久不衰的励志奇书,深深烙在我的脑海里,时隔不久重拾这段经历,一定会感激现在拼搏和努力的自己。姚欢加油,如同你的名字一样,带着欢乐去工作和生活,带着乐观积极的心态继续前行!

高海——刚刚休完婚假奋战在RICU 40天重症护理专科男护士

127日刚刚休完婚假,他参加首批医疗队驰援湖北抗击新冠疫情,医疗队的重症组接管了鄂州市中心医院的RICU,收治的全是新冠危重患者。他作为重症组的一员迅速适应新环境,主动提出任小组长,充分利用自己重症护理的专业特长和敢担当精神,在新冠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与护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同行的护理组员没有学过血液净化技术,从0201日至今他一直分管本组需要做血液净化治疗的所有患者。血液净化治疗的操作与护理技术难度和要求高,稍有不慎就可能管路接头松动、漏血、堵管、甚至中途停机下机等,导致不能按时完成治疗目标,或是没有及时观察到血压、滤前压力等指标变化导致病情恶化等。而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面屏以及3层乳胶手套的他,不但要克服视野欠清晰、触觉欠灵敏、活动欠灵活的种种不便,还要承担与之相伴的被感染高风险。然而最大的问题是该病房准备的血液净化机器与他之前使用的熟悉的机型不一样,是他从来没有使用过的机型!他没有被难倒,在自己扎实的血液净化操作与护理基础上,通过电话、视屏与工程师联系后,短时间内就掌握了该机器的操作,熟练地上下机及处理突发情况,顺利的战胜了这个新挑战。截止到0229日,已顺利完成50人次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23人次的血液净化治疗,总共工作时长120余小时!在物资不充足、环境陌生、工作压力大的情况下,展现了省医人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能胜的优秀品质!工作期间作为小组长,积极做好组员间的沟通协调,密切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救治与护理工作。记得213日,突然医院供氧出问题,所有呼吸机不能正常工作,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的报警声此起彼伏,他临危不乱,一边通知医生,一边迅速指挥组员做出应急反应,准确高效配合医生进行相应处理,避免患者病情受影响,有力保障了患者安全。这次有惊无险的突发事件,充分体现了护士过硬应急处理能力和高水平职业素养!

虽然不是党员,但是一直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抗击疫情最前线,他郑重的向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用切切实实的行动诠释着作为一名护士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李玲艺——平凡的一天

早上630起床,不敢吃早餐、喝水,一小块巧克力支撑我六七个小时。到达医院,穿好厚重的防护服,进入病区,分管好床位之后,开始交接班!为患者翻身、查看皮肤,防护服里的衣物早已被汗水浸湿!继续带上面屏,为我分管的病人逐一吸痰。由于没有密闭式吸痰管,需要打开呼吸接口处,病人的痰混合着空气就变成气溶胶喷出来,这是最危险的时刻,但她仍然践行护士的职责,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为患者吸痰。接着书写记录,三查七对,一步不能少!做完工作,整理病房卫生,进行病区消毒,因为特殊时期,我们得扮演护士、护工、清洁员、修理工等等角色!同时随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一刻也不能懈怠。病人大便,赶紧去擦大便,病人的镇静镇痛药物没有了,赶紧去配,为病人上营养液,发放口服药....,病人躁动了,赶紧去安慰,进行心理护理,测体温,倾倒小便,并记录小便情况。转眼,下班时间又到了,交完班下楼摘掉口罩,脱掉防护服,那一瞬间,自己就好像拥有了全世界那样满足!

林洁如——聆听“疫”线的声音

20201月中旬,武汉“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升级,感染人数持续增加,贵州省对疫情的防控工作越来越重视,措施越来越严格。她正在下乡帮扶点----威宁县人民医院,立即投身在威宁县的“新冠肺炎”医疗救治防控工作中,为县医院医护人员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培养及指南解读”,参加“威宁自治县新型冠状毒感染肺炎医疗救治工作专家组”,对发热疑似病人进行逐一排查。“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这是作为省医人的坚强信念,127日中午1点接到出发命令,于次日凌晨3点抵达湖北鄂州。经过几日严格的培训后,她于抵鄂后的第5天进入了鄂州市中心医院内科11楼内科隔离病房CCU病区工作,这里是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战场。20余名普通型患者,8名进行无创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第1天进入普通病区查房时,她发现一名“普通型”患者说“一切都好”,但是精神萎靡,说话时间长且有明显气喘。她立即请她解下口罩、伸出双手,发现她口唇、指甲发绀明显,呼吸32/分,立即查看患者最近一次胸部CT提示双肺散在的病灶没有吸收的征像,她意识到患者病情可能演变到“重症”了,立即要求给患者上心电监护和吸氧,心电监护上提示血氧饱和度70%,氧分压41mmHg。经吸氧后,血氧饱和度上升到80%,她又建议为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并调整了药物治疗方案。当地病房主任说:“因为我们都不是呼吸科专科医师,对于患者的这些症状、体征变化把握不好,是林医生发现了患者的病情改变,不然病情就严重了”。第二天后,患者的缺氧情况逐渐好转,10天后2次核酸检测阴性,达到出院标准。这个病人让她体会到,查房过程中必须细致入微,不能仅仅满足于病人说的“感觉好了”。她每天都要细细询问和查看患者的症状体征,分析各项检测指标变化,调整无创呼吸机治疗参数,调整用药方案。由于呼吸专业医生、护士短缺,所在病区的医务工作者都是来自普外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等科室,不会使用无创呼吸机,如果不通过无创呼吸机纠正缺氧,会使病情加重、脏器功能受损,为尽快普及无创呼吸机的使用,她对病区内的医生、护士进行了培训,教他们无创呼吸机适应症,如何上机,如何调整参数等。2周内,成功让5名重症患者转为普通型,4名普通型患者达到出院标准。2周后因RICU缺重症医师,她义不容辞前往RICU支援,每天面对高危操作,如: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穿刺等,也毫不退缩,勇于担当并顺利完成操作,值班坚守病患床旁,观察病人监测指标,调整呼吸机参数,在不足50米的病房内,每天工作完成后可走万步以上。在鄂州的第4周,因为鄂州雷山医院(鄂州“小汤山”)完工并投入使用后,又被任命为医疗组组长,负责雷山医院6区的工作。除了完成每天例行的查房、指导用药、安排病人检查外,还要和各个行政后勤部门对接,熟悉医院运行各流程,保证病房的医疗、护理等工作的顺利运行。目前,在病区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已有3名普通型患者达到出院标准。记得有一位从鄂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转过来的病患阿姨,一到病房就吵闹要求“出院”,情绪相当激动,她认为自己是重症患者,雷山医院的条件不能满足治疗需要。林医生觉得很纳闷,送来雷山医院的病人出发前均是筛选过的,而且床旁的血氧饱和度在未吸氧的情况下均是99%,转院前的各种化验指标均正常。她耐心倾听阿姨诉说生病经过,虽说有一点“方言”听不懂,但还是了解到,阿姨的焦虑来自于刚生病时,医生给他交代病情时说的“你很重!治疗效果不好”,在阿姨心中埋下来症结。在了解症结所在后,林医生把阿姨4次胸部CT片子放到一起,教她看什么是正常肺组织,什么是“生病”的肺组织,再指着第一次到第四次片子,教她识别病灶的变化,并给阿姨说:“阿姨刚生病时,的确很严重,但是随着治疗的延续,病灶已经在吸收了,而且不是只好了一点点,是好了很多。”话音刚落,阿姨拉着林医生的手,瞬间哽咽,连说“谢谢!谢谢你们能不远千里的过来照顾我们”。阿姨今年已经63岁了,家里还有90多岁的父母在家,因为这场疫情,老伴、儿子、儿媳、小孙子都感染了,对疾病的恐惧和对家人的忧心一直困扰着她,之前医生一直都在说她“很重”,她很担心自己出不了院。今天和林医生沟通之后,她觉得瞬间轻松很多,对“康复出院”也有信心了。这个让她意思到,除了在药物治疗方面想办法,对病患心理上的有效沟通也不可缺少。从此规定病区每天的二值班和值班呼吸或重症专业的医生必须进仓查房,和患者沟通交流,解释病情。

曾婷——黔都天使暖疫区,专业救护,守护生命

127日到达机场后听到领导为她们援鄂医疗队员送行书几度哽咽,心想疫情严重性不言而喻,不战胜疫情,绝不收兵。28日凌晨3点到达鄂州,休整一天后,经过鄂州卫健委严格培训后上岗,接到任务是担任中心医院普通救治第三小组护理组长,针对中心医院感控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该院立马作了改进,她和姚欢对中心医院护士长和护士同仁们进行了自身防护、降低医务人员感染的培训,她们将病区环境及分区、工作流程进行细化,负责接任中心医院发热病区第一任组长任务。216点起床洗漱,7:10分到达医院,进入发热病区,病区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收治在一起,当时护士严重不足,我用30分钟穿上防护服,觉得喘不上气,需要大口呼吸,护目镜模糊难受极了,思绪在寂静的病区中翻滚,负责分管8个病人,其中2个确诊、6个疑似,平复后更多的是理性思考,到底如何才能承担这份抢夺生命的沉甸甸责任,她调整后很快进入病区交接班,每个病人每小时要进行心电监护,监测血糖、指脉氧,超声雾化吸入,协助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每2小时监测指脉氧,更换输液,监测体温,在完成治疗的过程中,不断传来病患问题,“早餐为什么没有?”、“医生什么时候来查房?”,协助病人病人上厕所等等。上完5个小时,全身三分之二衣服湿透,第一次让我切实感受到呼吸困难,腰酸背痛的难受。第二天未完全从睡意中脱困又开始接班。记得26日晚班收治1名上呼吸机重症病人,1分钟也不能脱机,接班时,护士长对我说:“我们护士不懂呼吸机,曾老师你给我们讲讲吧,这个重症病人就由你分管了”,她每天没有时间顾暇新冠病毒肆虐她疲乏的身躯,就投入了重症病人的抢救。在她的精心护理下,最终病人转危为安,再次践行着她坚守生命的诺言,将她这样一位高年资的呼吸与危重症专科护士长默默地与死神争夺生命的道益,诠释于大医精神的真谛!

付新云 —— 隐藏亲人的期盼及爱人的挂念

127日,接到援鄂集结令,简单收拾随身物品随大部队踏上征程。两天了紧张而有序的培训,按照分组情况,她被分到鄂州三院任普护第5护理组长,该区均为确诊病人。29日到三院与当地医院对接工作,然后将疫情情况反馈给组员,于30日进入隔离病房,该病房共有确诊病人29人,每日穿上沉重的防护服,既要完成救治任务还要负责为病人打开水、发放餐饮,协助危重病人进食入厕......。同时负责整个病区的消毒清扫隔离工作及处置垃圾。

由于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及巨大的工作量,让她时常感到憋闷、呼吸困难,中途几次憋不住只想一把抓掉层层的防护服及防护镜大口呼吸,趴在窗口边上调整呼吸才慢慢缓过来。17:40开始发放晚餐等接班,这时汗湿的衣服紧紧贴在身上,身体抑不住一阵阵发寒,三院的战友催促她赶紧出去,说“老师,你先出去吧,你今天第一天下病房,能坚持到现在很不容易了。”由于疫情发展迅速,收治病人数急剧上升,无保洁人员及护工进入“红区”工作,所有卫生清扫工作都是护士自己做。在护士较少情况下,承受大量繁重的护理任务,刚到医院,病区每天只有晚班护士做一次消毒清扫工作,她意识到,这样的防控力度是不够的,面临医务人员感染的极大风险。她立即和院感专家取得联系,为了减少医护人员被感染的几率,消毒隔离清扫工作必须班班落实。

患者对疾病存在恐慌同时与外界彻底隔离,许多患者表现极度焦虑、烦躁。付新云带领全组队员积极进行心理干预,安抚病人的情绪。她看到病人不愿意下床活动非常着急,在监护好病人病情的同时治疗完后,教会病人做呼吸操,同时建立了“春暖花开”的病友群,在群里介绍呼吸操的做法,鼓励多运动。在我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病人积极参与并经常催促快带大家做呼吸操。在鄂州艰苦奋战期间,222日传来外婆过世的消息,心里悲痛与自责,她深知自己有更重要的任务要去完成。工作一个月后,目前她们被轮换下来休息,进行短暂的休整后,将再次踏上“战场”,相信在她们所有人的努力下一定会很快迎来春暖花开!

汪晓凤——不平凡的一年,平凡的感染科博士医生

她是一名普通的感染科医生,28日凌晨到达鄂州后,经过4天抗新冠肺炎疫情防治方案及个人防护一系列培训。在全力救治新冠肺炎患者1个月期间我先后到了鄂州市中心医院,第三人民医院综合楼第23病区、25病区、26病区,每天查房,调整诊疗方案,我她有太多感悟,只有坚定信念,克服重重困难。第一是接触沉重的防护服,戴上不透气的N955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每天12点左右的时候就开始有点头疼 ,当摘下N95口罩后头疼很快缓解!时至第五-六天由于憋尿出现腰疼,实在没办法穿上了纸尿裤!第二是每天穿着单薄的衣服进入病区穿隔离服。进入病区下班后先脱掉厚厚的防护服,在中午2点左右打饭,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天气下降至零下摄氏度的时候,要走过一段路程,她病了,感冒乏力,但无咳嗽发热症状,她是医生,从惊恐中镇定下来,分析自己是受凉感冒,没有感染新冠肺炎,立即服了连花清瘟、奥司他韦、姜汤,第二天好多了。三是手卫生的重要性,冷水洗手,手变得粗糙僵硬,手背开裂,只要做好个人防护就不会感染。第四是医生不仅做好查房,调整治疗方案,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患者心理干预。记得有一家人一起住院,一位父亲对她说:“医师,你一定要救我的孩子,不然就算我好了也没意义!”通过一番解释安慰后,他感激地说,汪医师,我现在突然感觉好很多了,几天担心得没睡好觉!至今大部分确诊重症患者转轻,症状及肺部CT已明显好转,60多个病人出院十几个,剩下的转到雷山医院,我们做短暂休息后将进入中心医院继续工作!

杜执婵——感染科高年资主管护师的默默奉献

她于127日随首批医疗队来到了鄂州,岗前培训后在鄂州市第三医院感染病区12楼工作,当时该楼共收治确诊新冠患者60人。患者大多病情较重且病情复杂,有很多基本处于生活不能自理又无人看护的状态,还有上无创呼吸机的,上心电监护的。由于害怕,医院原本有的护工保洁工早已撤走,又由于当时护士不足,病区是脏乱的,似乎空气中都弥漫着病毒,令人望而生畏。面对此情此景,她没有退却,而是穿上防护用品,迅速投入到工作中:打针,输液,雾化,上氧,打水,喂饭,翻身,清理大小便,病区消毒,清理打包垃圾,上心电监护,抢救危重病人等等,看着一双双痛苦而又无助的双眼,全然忘了近距离接触的危险和恐惧。一个多月了,该区共收治了新冠确诊患者92人,共治疗护理900人次,共出院72人,虽然流了不少的汗水,但也收到了很多感谢信,病人们曾说:“是你们带给了我们希望,你们舍小家顾大家,勇敢逆行和死神赛跑,挽救了我们的生命”。说实话,听到这样的话,心里十分感动。疫情还未结束,她们就地休整后又将投入到战斗中。

求木之长者,必因其报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省医医生、护士如此渴望病榻或墙上的一道阳光,任何气味、坑穴、痛苦、幻念把一切凝聚起来,光芒四射,恒久不死。省医人坚信、置身于如此背景下,用坚守生命等虔诚一直坚守到春暖花开、凯旋归来!

宣传部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春来疫去  与鄂“黔”行-- 贵州省人民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40天纪事
 就医须知 医院位置
医院微信公众号(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