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医学影像科成功举办“新冠肺炎影像学科研论坛”
为响应习总书记‘科技抗疫’的伟大号召,由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放射医学分会主办,贵州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承办的“新冠肺炎影像学科研论坛”,于2020年3月31日下午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成功举办。会议嘉宾阵容强大,内容丰富,精彩纷呈,获得了广泛关注与好评,同步在线观看人数达2.6万人!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科研抗疫、‘疫’路平安”,由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放射医学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贵州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王荣品教授担任主持。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放射医学分会会长、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王振常教授致开幕词。王会长指出,武汉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是近年来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于3月11日将其确认为“大流行”(pandemic)。影像学与人工智能结合,在本次重大传染病的诊断、转归预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内广大临床科研人员在抗击“新冠肺炎”的工作中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在当前阶段,科研攻关需注意三个问题:时效性(Timeliness)、集中攻关(Teamwork)和政策主旋律(Theme of policy),可以简称为“3T”。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放射医学分会副会长、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韩丹教授做了题为“新冠肺炎-从病理到影像”的学术报告。韩教授详细讲解了新冠肺炎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与之对应的影像学表现,将本病的影像学特征概括为“三多(磨玻璃影、实变和肺纤维化)、两少(少见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一无(无增殖性病变)”。在接下来的互动讨论环节,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主任李仕广教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李邦国教授就病毒性肺炎的影像学差异及其原因、CT在COVID-19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局限性做了经验交流。
之后,本分会常委、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放射科主任刘军教授做了题为“COVID-19诊断临床及科研相关问题的探讨”的精彩报告。刘教授的报告分为六部分:新冠疫情基本介绍、新冠防控难点、新冠诊断的挑战、目前的研究、病例分享和改进的方向。刘军教授收集了湖南省850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湖南总发病人数为1018例),率先明确了患者胸部CT表现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联,并在《Annals of Surgery》《Radiology》等杂志发表了多篇高质量文章。通过抽丝剥茧的文献综述和分析,刘教授提出了“CT+多重PCR(多部位取样同时核酸检测)+流行病学+病毒抗体”的诊断体系。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副主任余晖教授、我科曾宪春教授针对一线抗“疫”中存在的疑惑,如CT与RT-PCR动态变化之间的关联、患者影像“反转征”(即GGO实变GGO)、腹部并发症病理与临床发现不一致、病毒抗体检测稳定性、境外输入型病例特征性表现等问题,与刘军教授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会议的第三位报告专家是本分会常委、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优青”获得者、东部战区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张龙江教授,他的演讲题目是“从COVID-19看突发重大传染病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张教授按照传染病研究内容为主线,全面回顾了国内外重要的研究成果。他总结认为,传染病研究的基本原则为及时性、真实性和现场性(即第一手资料),传染病影像学研究主要是疾病的诊断、病情分析和预后评估;在方法学上,张教授着重讲解了新冠肺炎的定量和分期方法。在互动讨论环节,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副主任高波教授、我科尹训涛副教授就新冠肺炎的影像学分期/分型、影像组学在疾病鉴别诊断中价值、出院患者复阳后传染性、儿童低发病率/轻症状的原因等问题,与张龙江教授进行了分析讨论。
本分会常委、重庆医科大学医学影像技术系主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执行主任吕发金教授做概括发言。吕教授对专家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对目前的研究做了梳理概括。他认为,目前新冠肺炎的影像学研究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影像-病理对照、不同诊断方法对照、不同区域/人群对照、病情进展对照、不同病变部位对照”等五个方面已经硕果累累,专家团的讲座条理清晰、发人深省,值得反复学习!
最后,王荣品教授做会议总结。他简要介绍了科室在新冠肺炎诊断和科研中的成果,对专家讲座进行了亮点述评,并对会议支持单位——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表示感谢。目前,由我院医学影像科牵头的三个新冠肺炎多中心研究及一本专著编纂工作正在紧张进行,科室人员得到了极大锻炼。自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武汉封城两个月以来,广大临床科研人员经历了早期的雾里看“花”(迷惑不解),中期的眼“花”缭乱(文献井喷、良莠不齐),到后期的“花”落谁家(高质量研究弥合争论),经历了一场科研的洗礼。在王振常会长的带领下,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放射医学分会将继续团结一致,在新冠肺炎的“科研抗疫“中争取更多、更好的产出,护佑广大群众‘疫’路平安!
医学影像科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