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在线:贾岑岑:记录一线防疫的点滴
1月21日下午18:00,结束一天忙绿的工作,打开手机一看,被抽中去发热门诊支援。这不是突如其来的消息,武汉肺炎的消息已经在各种新闻媒体中出现了很多次,就在19号那天下午,作为病房的院感监控护士,紧急参加了院内的“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相关培训,第一次近距离认真学习了如何穿脱防护用品,这些在我们日常工作中是不会遇到的。
下班后到家,心情很复杂,家里父母年长,孩子年幼,焦虑的情绪挥之不去。然而非常感谢我的爱人,不停的安抚我,他说“安心工作,家里有他”。再过几天就是女儿3岁的生日,原谅我没能陪你度过,妈妈要做一个好榜样,身为一名党员,作为病房护理人员中的中间层力量,自然在这一场抗疫的持久战中不会将自己置身事外。
1月22日早上8点,把病房的工作做了简单的交接,去了发热门诊。第一天,人员缺少,要上一个24h的班,穿上防护用品,护士长不停的给我安排讲解工作内容,不停的就有病人来询问了,从今天开始,所有发热、咳嗽,从疫源地来的,都分流到发热门诊了,寒冬里的分诊台很冷,大门要保持敞开通风,初到之时,没有预设,同事们都穿的不多,工作装外套一层隔离衣就上阵了。
病人源源不断的来,“我是从武汉来的,我有点咳嗽…”“我接触过从武汉回来的人,我有点发热…”“我坐高铁从成都回来,有点发热…”,病人描述着自己的症状,带着焦虑的情绪,而我们,虽然刚上阵,但作为医护人员,不能让紧张的情绪一直扩散,在测量生命体征、登记人员信息的同时,也不停的安抚他们的情绪,一场无声的战役就这样开场了……
两天后,疫情变化很快,隔离病房也需要人支援,把我抽调过去了,专门护理高度疑似患者。这一次调动没有之前那么紧张了,或许是看到全国各地都在行动,尤其是武汉的医务人员给了我们莫大的感动,又或许是身边的人互相感动着,让我坦然的接受了这一份更加具有使命感的工作。
下午18:00,穿上防护用品,进入了病房,快速的接收着各种交班信息,紧张而有序,看着每个房间隔离的病人,除了我们身上穿着醒目的隔离装备,他们和普通病房的病患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隔着一个“新冠”,是的,我们是医护人员,他们是等待救治的患者,这和平日里没什么区别,收拾好心情,开始了有序的护理治疗工作。
在忙碌而有序的工作中我们和患者都互相感动着,有一个大家都很关注的52天的宝宝感染了新冠肺炎,也送到了隔离病房,那天凌晨2点,跟着宝宝一起进病房的还有儿科专业的医生护士,在此之前,我们没有儿童患者,也就没有配备儿科专业的医护人员,看着同行得儿科“战友“,心里踏实了许多。宝宝的妈妈也是确诊患者,正好可以住在一起,宝宝进来后没有合适的奶瓶,我们的外围护士立即给她买来了奶瓶,并热心询问宝宝的用品是否够用,第二天,热心的医护人员还给宝宝买了换洗衣服,并拿回宿舍洗干净了才给宝宝穿上。还有一位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点餐的婆婆,当班护士要负责给她订餐,餐食如果送得晚了,就会拿自己的餐食给她吃。也有一位刚送进来的阿姨,虽然自己身体很难受,但仍然关心我们多久没回家了,觉得我们很辛苦又危险,在我们询问病情的时候,让我们站在门口,离她远一点,怕传染给我们。
隔离病房的工作压力、强度都很大,护理组有20个小伙伴,5班倒,每班4个人值班5个小时,大家分工分区域合作,尽量减少进入病房和病人直接的人员,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患者病房),大家都轮流着来,没有一个人退缩,并争着要求承担进患者病房的工作,这意味着感染的风险又要大一些。穿脱防护服的程序很复杂,每一次穿的时候,大家都互相提醒,“你的帽子没带好…、你的头发漏出来了…、你的拉链没拉紧…”,脱的时候更重要,一个脱的时候另一个人看着,深怕那个动作出错,互相监督着。脱下层层防护装备,互相看着脸上的压痕,仿佛印在脸上的荣誉勋章。
这些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无时无刻都在感动、鼓励着彼此,在这样一场空前的病毒灾难面前,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在行动,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能够冲在最前线,是荣幸,更是责任,如果前线的岗位还需要我,我仍然义不容辞。
干医科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