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公立综合医院突发公共卫大型公立综合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管理与保障机制的思考初探生事件 应急管理与保障机制的思考初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大型公立综合医院经历了严峻考验,扛起了抗击新肺炎疫情的重任,取得了较好成绩。同时我们也发现,2003年SARS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各级政府虽然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建立了一系列的应急队伍和管理机制,公共卫生防治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但面对新冠肺炎这样的突发大型公共卫生事件,我们仍然暴露出一些短板,尤其在组织建设、应急队伍、设备设施、后勤保障、物资供给等方面。按照国务院2003年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补短板、强内涵,不断强化和巩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实施科学化、精细化应急管理,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一、加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统一领导
首先,医院党政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建立医院多部门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防联控协调机制,统一协调本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遇有重大事项随时向上级请示汇报。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医院党委直接承担,增配必要的工作力量,完善防控机制,专人专班负责,定期开展检查。加强值守应急和分析预判,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由党办、院办、医务、护理、宣传、设备、后勤、院感、保卫等部门抽调人员加强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组建多学科专家组成公共卫生高端智库,为医院公共卫生重大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并定期召开医院公共卫生形势分析研讨会,结合全球、全国、本市和本院公共卫生安全动态,开展风险评估和综合研判,及时解决影响医院公共卫生安全的突出问题。
二、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级的应急指挥层级
健全“属地处置、区域协作、高效联动”应急处理机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完善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四级应急响应机制。医院核心功能区、社会重大活动、重点人群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可提升响应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四级,特别重大(I级)—红色;重大(Ⅱ级)—橙色;较大(Ⅲ级)—黄色;一般(Ⅳ级)—蓝色。信息上报应按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报国务院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报省、市级人民政府;较大(Ⅲ级)报省(市)级以下地方人民政府;一般(Ⅳ级)报县级地方人民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是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有效运行的主要手段,也是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提高处置速度和效能的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遵循依法报告、统一规范、属地管理、准确及时、分级分类的原则,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信息报送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定审核人、规定时限、规定报送人、规定报送路径;制定专门的新闻发言人,保障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三、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现、规章、技术规范和上级有关预案要求,应急预案应覆盖各级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学制定院、科两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院级预案及时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突出发热门诊、感染、急诊、ICU、创伤等重点单位,明确后勤、财务部门等相关单位的协调作用,进一步完善各科应急专项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专业应急处置方案,加强相互衔接,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精准有效处置。建设现代化、专业化综合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组建传染病、呼吸、重症医学、院前急救、临床检验等专业医学救援队伍,组织开展强化疾控、医疗、检查、流调等培训,提高协同、联合作战能力。对照预案定期开展院、科两级应急演练,必要时参加政府组织的应急演练,注重沙盘推演与实战实训相结合,重点科室与协同科室相结合,要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形式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每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都要进行预案的重新评估和修订,一般每3年修订1次。
四、提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
大型公立医院常常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现的第一哨点医院,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管理十分重要。要加强公共卫生科室能力建设,确保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并通过其特点、现况调查、病例对照调查、队列调查、生态学调查或相关性调查,验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假设和修订假设,对已经采取的控制措施进行评估调查,初步明确是不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积极开展核实诊断、病因,采取措施,尽可能保护好第一现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到达现场后,尽快制定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和方案,开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累计人群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查明传播链,并向相关部门通报情况。
五、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大型公立医院人力资源丰富,特别是医疗诊治资源,院内感染控制资源,是国家公共卫生防治的重要部分。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会商机制十分重要,可对暴发与流行传染病、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群体性疾病、重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传染病菌种和毒种丢失、放射性物质泄漏、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事件流行病学调查,充分了解暴露、健康的状况、事件发生情况,确定事件发生原因,划分隔离污染区,危险因素的监测与检测,暴露人群的观察与保护,并进行因果分析,全面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性风险研判,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完善应急诊疗处理机制,加强发热、呼吸、肠道门诊标准化建设。将医院发热门诊建设为符合“三区两通道”传染病管理建设规范,集接诊、化验、影像、观察等功能于一体,配备符合规范标准的检验、影像、急救、核酸检测设备;配齐配足设备和人员,严格进行传染病人闭合管理。同时,要加强急诊科、感染科、ICU能力建设,设置一定数量的负压隔离病房,能迅速制定应急救治方案、标准化流程。充分发挥中医药对重大疫情的防治能力,挖掘整理经典中医药预防、救治、康复药方。坚持中西医并重,组织编制针对各种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完善中西医联合救治机制。
六、深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
大型综合医院要积极加入国家和地方强化公共卫生数字化建设,医疗卫生机构要建设卫生健康行业业务网,形成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电子医学影像等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数据库,覆盖一、二、三级医院及医保结算联网。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发挥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技术作用,推进电子病历、化验检查、药品处方、健康档案等信息集成与共享,在传染病疫情预警、疫情监测、病毒溯源、高风险者管理、密切接触者管理等方面发挥数据支撑作用。推动央地之间、市级部门与企业以及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相关数据协同应用,建立与经济和信息化、公安等部门及电信运营商的协同机制,在重点人群追溯管理等方面加强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使用。
七、建立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制度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习近平总书记说“打疫情防控阻击战,实际上也是打后勤保障战。”大型公立医院必须未雨绸缪,建立强大、科学的后勤保障系统,特别是应急物资储备制度。要根据疫情变化,国际国内、省内省外应急物资生产能力、物流情况、供给环节科学进行合理预判,理定战略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制定应急物资储备清单,例如检测试剂、基础设备、防护用品、消杀设备、药物生物制品、特种车辆等。推动医用耗材带量采购,降低成本。今年新冠肺炎抗疫要求,三级医用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等必要医用物资储备量满足30天以上需求,由于大型公立医院仓储能力大多有限,可根据实际情况可建立“3+X”三级医用物资设备储备体系。“3”为三级储备库;一级储备库建立在科室,须满足一周需求量;二级储备库建立在院设备科,须满足两周需求量;三级储备库作为后备库,须满足全院一周使用量。“X”为根据物流情况和生产能力,与供应商签订三天内必须供应一定数量的协议,可缓解集中储备仓储的压力和管理风险;要建立标准化储备仓库,严格进行入库、出库、调配和保管,并对使用期限物资轮储,减少过期和管理浪费,节约国家资金。
贵州省人民医院 贵州省将军山医院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