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专题 工作动态

做好健康“侦察兵”,让疾病无处遁形|探访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发布时间:2023-01-30 09:33 本文来源: 医学影像科
图片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135名医护人员三班倒,5台CT设备、5台磁共振设备和10台DR设备不分昼夜连轴转,只为把影像报告第一时间发放到患者和医师手里,这是1月16日贵州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的工作实况。


随着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数量上升,群众就医需求激增,省人民医院门诊、住院人数明显增加,作为群众健康的“侦察兵”,医学影像科也迎来了挑战与压力,需要CT和磁共振检查患者数有所增加,检查预约时间明显延长。


图片

技术员为患者进行床旁DR检查  


医学影像科是一个集检查、诊断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临床各科许多疾病都须通过影像科医师辅助诊断而确诊治疗方案。为了让患者早日明确病情,给临床医师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提供决策依据,医学影像科在现有设备满负荷运转的情况下,一方面优化检查项目,尽可能缩短检查预约时间;另一方面,合理安排医护人员轮班,24小时为患者服务。


“肺部影像表现在新冠病毒感染的诊治中尤为重要,检查等待时间过长必将影响患者治疗。为了及时解决这一问题,医学影像科积极应对就诊高峰,确保1至2小时出具影像报告。”医学影像科主任医师王荣品说。


图片
患者家属在自助取片机上取片

一个完整的影像检查,既需要登记员及时完成登记,技术员摆位、扫描、拍片、图像重建、上传、胶片打印,也需要诊断医生认真解读每一幅黑白图像。


尤其是诊断医生,因感染新冠病毒在出勤率50%左右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时间,尽管再累再困,也打起十二分精神,作出精准判断。最多的时候一个夜班的医师要出具162份影像报告,最多的一天全体诊断组完成报告2074份。


图片

诊断医生在加班书写诊断报告  


记者在诊断室内看到,即使是吃饭的间隙,诊断医生仍在阅片。他们凭借练就的一双“火眼金睛”,通过一幅幅黑白影像努力发现病灶,尤其肺部感染,需要鉴别是细菌、真菌还是病毒引起的感染。


“一个病人的CT检查通常有400至500张图像,每一张图像都要认真审阅,如果有旧片,还需要反复进行对比。”一位诊断医生说,平均每人每天要处理50至70份影像,尽管一天下来眼睛十分酸痛,但大家都铆足了劲,认真审阅每一张影像。


医生的辛苦付出得到了患者的肯定。“我是今天早上做的CT检查,半小时就取到片子了,非常快。”市民罗先生说。


图片

午夜的急诊CT室  


工作量翻倍,但工作质量不能下降。午夜,医学影像科急诊CT室灯火通明,技术员扯着沙哑的嗓子引导患者检查,更换床单、摆位、扫描,很快厚厚一摞单子就摆在操作台前。在每日CT检查人次屡创新高的情况下,技术员努力保障各类患者CT检查需要,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以最快的速度做完CT检查,将影像报告第一时间发到患者和医师手中。


事实上,医学影像科不少医护人员因感染新冠病毒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症状,但大家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只为及时准确出具影像报告,为临床医生诊治病人提供客观依据。作为“幕后”工作者,他们一直默默战斗在设备和黑白影像后面,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构筑起一道医学影像的坚固防线。


来源:贵州省人民医院宣传部、天眼新闻


一审:李  婧  米庆华 

二审:黄  乐  秦艺兴  汪  丹 

三审:徐  航  邱   焰


图片

扫码关注

贵州省人民医院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做好健康“侦察兵”,让疾病无处遁形|探访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 就医须知 医院位置
医院微信公众号(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