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腔隙性梗死的TCD检测
发布时间:2008-10-11 00:00
本文来源: {$JY_文章来源}
分享到:
脑腔隙性梗死的TCD检测
一. 定义
脑腔隙性梗死是指在CT及MRI影像检查中,发现有小于1cm的低密度灶,或呈单个或呈多个散在性发生。主要是以基底节区为主。
二. 病因及发病机制
1. 脑动脉硬化 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是本病的常见病因。较多的是由于脑动脉硬化造成长期的脑供血不足,使脑的局部出现缺血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脑动脉硬化造成脑血管狭窄,久之流过狭窄血管的血流量减少,使该狭窄血管的供血区产生局灶性缺血。
2. 脑血管痉挛 是中青年患者出现脑腔隙性梗死的主要病因。由于长期脑血管的中度痉挛,久之也能引起继发性的脑缺血发生,产生局灶性脑缺血的临床症状。
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由于颈椎病,或由于某种不良姿势时间过长引起颈肩部劳损,致使椎基底供血不足。长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其供血区的局灶性脑缺血,产生椎基底动脉缺血的临床症状。
三. 临床症状
1. 头痛 是脑腔隙性梗死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头痛性质与血管性头痛相似,常呈反复性发作,并有一定的头痛史,可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严重时伴恶心、呕吐。这类症状以中青年患者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2. 头晕或眩晕 伴恶心、呕吐,一般可有眩晕的反复发作史,症状可持续数天甚至数周,以中老年患者为主。大多属于椎基底动脉腔隙性梗死。
3. 肢体无力及肢体麻木 以中老年为主,男性高于女性。往往是以单侧为主。
4. 轻偏瘫 出现率极低,往往发生在高年龄组,与脑动脉硬化有密切关系。
四. 脑腔隙性梗死的TCD表现
㈠ 脑血管痉挛
1. TCD频谱形态正常,仅表现为收缩期血流速度增高,平均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一般均为正常,脉动指标(PI、RI、S/D)均为正常。
2. 收缩期血流速度增高一般为单支或双支血管为主,以轻、中度血管痉挛为多见。
3. 收缩期血流速度增高的受累血管以颈内动脉系统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为主,少数为椎动脉或基底动脉受累。
4. 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主要是以头痛症状为主的患者为多见,其次为头晕和眩晕患者。
㈡ 脑供血不足
1. TCD频谱形态正常,仅表现为单支或几支血管收缩期血流速度降低,平均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一般均为正常,脉动指标(PI、RI、S/D)均为正常。
2. 收缩期血流速度降低均出现在颈内动脉系统血管,且一般为轻、中度降低。
㈢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 在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如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等出现单支或几支血管收缩期血流速度降低,平均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一般均为正常。
2. 各血管的TCD频谱形态正常,脉动指标(PI、RI、S/D)均为正常。
3. 颈内动脉系统各血管及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大脑后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往往正常,偶尔可出现某支血管收缩期血流速度降低。
4. 这类TCD的改变往往是在颈椎病患者或是在有头晕、眩晕、肢体麻木症状的患者中出现。
㈣ 脑动脉硬化伴脑血管狭窄
1. TCD频谱形态改变,收缩峰园钝,S2与S1融合,S2>S1;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降低,脉动指标PI、RI、S/D有部分指标增高,以PI及S/D改变明显。
2. 多数患者可出现典型的高阻波形,即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明显降低,有的接近于零。
3. 颈内动脉系统各血管出现明显的收缩期血流速度降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收缩期血流速度往往可正常,少数患者亦可有降低。
㈤ 脑动脉硬化伴脑血管狭窄
1. TCD频谱形态改变,收缩峰园钝,S2与S1融合,S2>S1;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降低,脉动指标PI、RI、S/D增高,出现轻、中度脑动脉硬化的TCD频谱形态。
2. 颈内动脉系统可出现一支或多支血管的收缩期血流速度中、高度增高,严重时可出现脑血管狭窄的湍流与涡流的TCD频谱图像。较少出现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收缩期血流速度增高。
3. 极少出现严重动脉硬化的高阻波形的TCD频谱图像。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