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应用新进展:脑循环中的血栓监测
发布时间:2008-10-11 00:00
本文来源: {$JY_文章来源}
分享到:
TCD应用新进展:脑循环中的血栓监测
一、 原理
超声波是一种波动,在介质传播过程中有波的反射、散射、折射、吸收、衰减等物理特征。当超声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两种介质的声阻抗不同,就可形成一个界面。当界面的线长度大于超声波波长时为大界面,此时对入射超声波产生反射现象。当界面的线长度小于超声波波长时为小界面,此时对入射超声超声波产生散射现象。在TCD检测时,一般使用2MHz的脉冲超声其波长为770μm,而红细胞的直径为7~8μm,其界面明显小于入射超声波长。因此TCD检测时,超声束遇到红细胞时,入射超声波的声强向四周散射,因而探头接受到红细胞的超声反射回波仅是逆向返回的一部分声波,其强度大大低于入射超声波强度。但当血液内有其他的异常物质如气体、固体微栓子时,这种物质的界面直径一般往往大于770μm,因此当入射超声遇到微栓子时,就产生反射现象,由于反射,超声回波比较集中,逆向返回探头的回波明显增高,探头所接受到的回波信号声强也大。当栓子越大时,回波信号强度越大。
二、 栓子的TCD信号特征
1、 栓子持续时间短暂,瞬间即逝。持续时间约为0.01~0.1秒,不会超过0.3秒并在心动周期内随意出现。
2、 栓子信号为高强度信号,信号强度至少要高于背景信号3dB以上。一般气体栓子信号的声强明显增高,可高于背景60dB以上。而固体栓子信号声强较气体栓子低,比气体栓子信号强度约小40dB,但均高于背景信号。
3、 频移信号是单向的,与血液多普勒频谱方向一致。信号在频窗之上。气体栓子可以为双向性。
4、 音频信号和谐,有鸟鸣样吱声或哨笛声。
三、 临床研究概况
1、 减压病:当潜水员在深海潜水而迅速上浮出水面时,由于减压作用,使血液中的氮等惰性气体容易释放出来,在血液循环和组织中形成气泡,这些气泡可阻塞血管,造成组织损伤。用TCD即可检测到脑循环中有较多的气体栓子信号。
2、 颈动脉硬化、狭窄:目前临床普遍认为颈动脉硬化、狭窄是造成脑循环中栓子的主要来源,也是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因此TCD对栓子的检测首先应用于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国内外已有较多的报道。对有明显缺血症状的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目前一般可采用颈内动脉内膜剥离术、颈动脉形成术,以改善颈内动脉血流,消除栓子来源,可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另外利用TCD对术中、术后的监测,有利于改善手术操作,避免术后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3、 脑梗死:①脑梗死患者的脑循环中可检测到微栓子信号,急性脑梗死患者栓子检出阳性率远高于慢性脑梗死患者,而腔隙性梗死的栓子检出阳性率极低;②栓子检出阳性率的高低与发病时间长短有关,发病时间越短,栓子检出阳性率越高,最好能在72小时内进行监测,以便采取措施予以预防明显脑梗死症状出现;③采用抗凝治疗可明显减少脑循环中微栓子的数量,是对脑梗死的一个较有效的治疗方法;④Nabavi等提出,在30分钟内检测到7个栓子是预报血栓发生的最佳预测阈值,可提供75%灵敏度。
4、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是脑栓塞的高位危因素,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患者TCD栓子信号检出率一般都较高,在50%~90%之间。检出率高低与瓣膜置换类型有关,机械性瓣膜一般栓子检出率达75%~90%,明显高于生物性瓣膜50%的检出率。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