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您的位置: 神经电生理科 基础知识详细

TCD在急性脑梗死亚型分类和病因探讨中的应用(一)

发布时间:2011-07-29 00:00 本文来源: 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电生理中心
(急性脑梗死亚型分类TOAST分类) 1、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 指有临床表现而且发现脑主要供血动脉或皮层分支动脉有>50%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临床表现包括大脑皮层损害症状(失语、忽略、和局限性的运动损害等)或脑干、小脑功能障碍。间歇性跛行和同一血管供应区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以及颈动脉血管杂音或搏动减弱有助于诊断。头颅CT或MRI检查发现大脑皮层、小脑、脑干或皮层下脑梗死直径>1.5cm考虑可能有潜在的颅外或颅内脑供血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头颅CT、MRI或DWI发现大脑皮层梗死灶最大直径不超过1.5cm但临床表现为大脑皮层损害症状以及皮层下白质或基底节脑梗死灶最大直径不超过1.5cm,临床不符合典型腔梗综合征也可以考虑可能有潜在的颅内大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此类卒中不出现整个大脑中动脉区域大面积脑梗死。明确诊断必须有颅外或颅内脑供血动脉>50%以上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影像学依据。在这类诊断中必须排除潜在的心源性栓塞,而且,如果血管影像学检查正常或只有轻微的改变则不能作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诊断。 2、            心源性脑栓塞: 指由多种可以产生心源性栓子疾病造成的脑栓塞,根据造成脑栓塞危险程度不同分成高危和中危心脏疾病。高危心脏疾病包括机械心脏瓣膜、二尖瓣狭窄伴心脏瓣膜、心房纤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卒中发作前4周内心肌梗死、左房或左心耳血栓、左心室血栓、扩展性心肌病、左房节段性运动不能、左房粘液瘤、感染性心内膜炎。中危心脏疾病包括二尖瓣脱垂、二尖瓣环状钙化、二尖瓣狭窄不伴心房纤颤,房间隔缺、卵圆孔未闭、房扑、单独出现的房颤、生物心脏瓣膜、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节段性运动功能减退、发病4周~6个月的心梗。诊断可能的心源性脑栓塞必须至少一个潜在的心源性栓塞病变存在,临床和头颅影像学改变通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既往发生在不同血管区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系统性栓塞支持临床心源性脑栓塞诊断。必须排除潜在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的脑血栓形成或动脉-动脉栓塞。如果卒中病人有一个中等危险度得心脏疾病而又没有发现其他卒中原因则可以归为可能的心源性卒中。 3、            小动脉闭塞: 指腔梗。患者临床上必须符合传统腔梗综合征的某一类型而且没有皮层功能损害的证据。糖尿病和/或高血压病史支持临床诊断。头颅CT或MRI必须正常或相应部位的脑干或皮层下半球脑梗死直径<1.5cm。不能有潜在的心源性栓塞疾病,大动脉检查没有血管狭窄或狭窄<50%。传统腔梗综合征:单纯运动性卒中包括面部、上肢、下肢偏瘫或轻偏瘫而没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单纯感觉性卒中包括单侧躯体感觉缺失或双侧躯体感觉不均衡;共济失调性偏瘫;笨拙手综合征;单纯感觉运动性卒中包括面部、上肢、下肢无力和感觉缺失,不伴其他神经系统体征。 4、            其他原因导致的脑梗死: 指由少见的原因导致的脑梗死如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大动脉炎、烟雾病、血管纤维肌营养不良、夹层动脉瘤、放射性大血管病等)、高凝状态或血液系统疾病等。临床或头颅CT/MRI有急性脑梗死表现,梗死位置和大小不定。血液检查或动脉造影提示某一不常见的卒中原因。必须有相应的检查排除心脏栓塞性疾病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5、            病因不明的脑梗死: 包括两类患者,一类是即使做了很多检查,仍找不到卒中原因;另一类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卒中愿意令医生不能作出最后诊断,如患者有中度危险性的心源性栓塞心脏疾病但同时又有可能的其他卒中原因,或者房颤合并大动脉狭窄,或者临床符合典型的腔梗综合征但大动脉检查有超过50%的颅内或颅外血管狭窄等均为此类。 从以上的分类方法可以看到,TOAST分类不是一个纯粹的临床分型,此分型结合了临床、梗死部位的结构影像学、心脏影像学、血管影像学和血液检查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仅进行临床和头颅CT检查后所作出的TOAST分类,与上述检查全部完成后所作出的TOAST分类,在相当一部分病人中不相符,这不仅说明在各种检查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对一个卒中仅进行头颅CT检查或只凭临床经验是不够的,同时也说明进行多项检查找出潜在病因的重要性。TCD在上述不同分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TCD在急性脑梗死亚型分类和病因探讨中的应用(一)
 就医须知 医院位置
医院微信公众号(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