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在急性脑梗死栓塞机制和临床病情严重性判断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1-09-20 00:00
本文来源: 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电生理中心
分享到:
一、 脑梗死的栓塞机制
TCD可以检测到在血流中通过的微栓子,微栓子的检出提示病人有栓塞机制的存在。根据对微栓子发生部位的鉴别,可以区别是心脏栓子或动脉—动脉栓子。如果病人有房颤,微栓子监测发现有来源于心脏的微栓子,头颅影像学检查发现有急性多发梗死(一侧多系统或双侧脑梗死),可以判断本次脑梗死为心源性脑栓塞。如果通过颈动脉彩超、血管造影、颈部血管MRA或颈部血管CTA发现颈动脉有狭窄,微栓子监测发现有来源于颈动脉的微栓子,头颅影像学检查发现有该颈动脉供血区多发急性脑梗死,可以判断本次脑梗死有动脉—动脉栓塞机制的参与。如果通过TCD、DSA、头颅MRA 或头颅CTA 发现供应该区域的颅内动脉有狭窄,微栓子监测发现有来源于该血管的微栓子,头颅影像学检查发现该区域有急性多发脑梗死。可以判断本次脑梗死有动脉—动脉栓塞机制参与。
弥散加权核磁共振(DWI)上的多发梗死与微血栓检测的阳性结果一致,可以考虑有栓塞机制的参与。由于头颅CT与头颅MRI对微小梗死不敏感,有时在DWI上显示多发脑梗死而头颅CT或MRI仅能看到单个梗死,因此,头颅CT或MRI上的单发梗死并不一定说明不是多发梗死,但是,如果头颅CT或MRI上也显示急性多发梗死,则更支持栓塞机制。皮层梗死(尤其是DWI上微小的皮层梗死)往往提示栓塞机制,而被CT或MRI忽略掉的夜往往是这些皮层小梗死,因此,如果病人影像学发现是皮层类型的梗死,也支持是栓塞机制。
二、 临床病情严重性判断及预后估计
急性脑梗死发生后TCD检查正常的患者预后较TCD异常者好,大脑中动脉无血流或大脑中动脉两侧不对称者预后较差。如果我们已知脑梗死是由大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引起,则颈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后临床病情的严重性与TCD检测到的脑血流、侧支循环建立的好坏及是否有微栓子不停脱落有关。
颈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后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减慢、搏动指数降低、频谱低平。颈动脉狭窄后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越低,出现脑梗死的机会就越高。此外,搏动指数越低及血管顺应性越差,发生脑梗死的机会也越高。
当大脑前交通动脉和大脑后交通动脉开放则侧支循环代偿的潜力大,不易出现缺血症状,而仅有眼动脉反向的存在则往往提示代偿不足,易出现缺血病变。大脑前交通动脉和大脑后交通动脉开放良好时常能使狭窄侧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主干及远端显影良好,而颈外动脉供应到颈内动脉虹吸段的血流有限,大多时候仅使大脑中动脉少量显影,很难满足整个半球供血。除了侧支循环的类型与临床缺血症状有关,侧支循环的总数也和临床缺血的严重程度有关,侧支循环的总数越多,越不容易出现严重缺血症状。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