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您的位置: 神经电生理科 基础知识详细

微栓子信号产生的原理和特性(三)

发布时间:2011-12-01 00:00 本文来源: 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电生理中心
  MES诊断标准 上述1990年Spenser等根据单通道单深度探头检测到的MES特性而下的定义为此后大量实验及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至1995年,在Stroke杂志上发表了国际MES监测专家们共同认同的诊断标准:①短时程<300mm;②信号强度比背景信号≧3dB;③单方向出现在频谱中;④伴有尖锐哨音。 在该诊断标准制定后双深度探头问世,该探头能在同一时间内监测到两个不同深度,从而更好地分别栓子信号和伪差,逐渐替代了单深度探头。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如果应用双深度探头进行栓子监测,则需要在上述诊断标准中增加一条:信号在两个不同深度之间有时间差。 由于栓子起源部位大脑中动脉狭窄处检测到的MES并不完全符合上述诊断标准,需要适当改良,详见本节“五”中“MCA狭窄栓子源部位监测到的MES特点。 TCD能否识别产生MES的物质 气体和固体都可以产生MES,在某些情况下如能区别气体或固体栓子会有更大的临床价值。在有创伤性的过程中如血管造影、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心肺搭桥术等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气体栓子产生,与此同时也有少量的固体栓子产生,而这部分少量的固体栓子却有更大的临床意义。那么区别固体或气体组成的栓子是否可能呢?在MES监测问世初期,就有研究者在体外实验中分析不同材料组成的MES的特性,结果发现如果栓子体积相同则固体颗粒如血小板聚集物或血栓物质所产生的信号强度低于气体栓子;而对所有成分的栓子来说,如果成分相同则体积越大信号的强度就越强。这就是说,体积和成分都影响栓子信号的强度,在它们之间存在交叉,对一个已知组成成分的颗粒来说,信号强度随体积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在实际的临床监测中,我们既不知道栓子的成分又不知道栓子大小,因此,用单频率探头判断检测到某一信号的组成成分是不可能。基于不同物质的栓子由于频率不同可以导致MES相对强度不同的特点,利用双频探头有可能鉴别固体和气体栓子。但人体内的情况远较实验模型复杂,尤其是超声波在颅骨内德传导不统一或不一致使超声束变得无规律。因此,该技术无论在体外实验还是临床研究中都需要进一步验证它的有效性。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微栓子信号产生的原理和特性(三)
 就医须知 医院位置
医院微信公众号(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