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您的位置: 神经电生理科 基础知识详细

TCD在溶栓治疗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1-10-11 00:00 本文来源: 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电生理中心
  TCD可以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闭塞以及静脉溶栓后的血管再通。TCD可以简单地将急性脑梗死患者闭塞血管区别为完全闭塞和部分闭塞(完全闭塞为没有血流或仅有微弱血流信号,部分闭塞为钝或低平血流信号),溶栓后出现正常或狭窄血流表示血管再通,与血管造影比较有很好的敏感性(91%)和特异性(93%),尤其是血管完全再通者TCD与血管造影的一致性最好,而TCD发现有部分血流改善者DSA可能仍为闭塞,这种情况说明只有微弱血流信号时,TCD较DSA更敏感。 监测方法:从静脉注射溶栓药物冲击量时开始监测,一直到给药2小时,24小时或次日在检查一次TCD。TCD在溶栓病人的应用中主要包括:脑梗死患者闭塞血管远端残留血流的脑缺血分级、溶栓后血管再通的TCD分级与溶栓效果的关系、TCD是是否能加强溶栓效果等问题。 一、        急性脑梗死闭塞远端残留血流的TCD脑缺血分级 有人根据急性脑梗死溶栓前TCD检测到的残留血流建立了溶栓脑缺血分级(Thrombolysis in Brain Ischemia,TIBI)。残留血流记录部位:在怀疑血管闭塞部位的远端。前循环闭塞患者(如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或两者同时闭塞),用于分级的残留血流经颞窗在深度<54mm的MCA远端检测;后循环闭塞患者(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用于分级的残留血流经枕窗在深度85~105mm处的基底动脉测得。残留血流分为6级(0~5级):0级,无血流,有噪音但没有搏动波;1级,微小血流,收缩期小波,舒张期无血流;2级,低平园钝血流,血流上升减慢,频谱园钝低平,舒张期正向血流,PI<1.2;3级,低血流血流上升正常,舒张期正向血流,平均血流速度下降超过对侧30%;4级,狭窄血流,平均血流速度>80cm/s并超过对侧30%;5级,正常血流,与对侧比较平均血流速度差不超过30%,两侧频谱相似。 残留血流速度与临床严重性明显相关。NIHSS分数越高者,残留血流的分级越差,NIHSS分数越低者,残留血流的分级越好;溶栓24小时后NIHSS的分数也与溶栓后第二天TCD的溶栓脑缺血残留血流分级相关。此外,次日随访时TIBI较基础TIBI改善的程度与NIHSS改善的程度成正比,即TIBI改善越多,临床病情的改善也越明显,也就是说残留血流改善的程度可以预测溶栓治疗的效果,另外,最初残留血流分级越好者,早期复发和死亡率越低。因此,有人建议TCD的TIBI分级应该包括在急性常规TCD检查的报告中,即除了血流速度和侧支循环以外,还要报告残留血流的脑缺血分级。 当前TIBI分级的局限性:首先,TIBI 0级即无血流可能是因为颞窗欠佳或技术问题所致;其次,TIBI没有与血管造影的残留血流进行对比;第三,缺乏有关受累血管的资料。 二、        溶栓后血管再通的TCD分类以及与溶栓效果的关系: 血管再通的程度可区分为完全和部分再通。血流正常为完全再通,伴狭窄低平血流为部分再通。根据再通速度分为:突然再通(正常血流或狭窄低阻力信号突然出现);逐步(1~29分钟内血流逐渐改善)和缓慢再通(30分钟以上)。 TCD对血管再通程度与时间的分类与短期临床预后有关。缓慢再通或伴有低平信号的部分再通可作为预后不好的指征。 颈动脉闭塞溶栓病人可以观察到:①颈内动脉颅外段或颈内动脉末段闭塞部位的开通;②大脑中动脉的变化:合并闭塞的开通和通过侧支循环改善的血流。颈内动脉闭塞病人溶栓后大部分病人不开通(近2/3),但可以观察到合并存在的大脑中动脉血栓(超过1/3的病人颈内动脉闭塞合并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再通(部分或完全再通)。大脑中动脉的再通和通过侧支循环改善的大脑中动脉血流能改善预后。 静脉溶栓过程中TCD监测发现正常脑血流的恢复与戏剧性临床改善有关,一组研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静脉溶栓过程中22%出现了戏剧性改善(在溶栓药注射结束时,NIHSS改善10分或NIHSS≦3分),其中58%的患者完全恢复了正常血流,说明戏剧性的临床改善主要是由于在注射溶栓药的过程中脑血流早期恢复所致。 开通血管再闭塞的TCD定义:脑缺血部位溶栓后开通的血流下降等于或超过1级并且头颅CT无脑出血。从给冲击量开始后两小时,完全再通或部分再通的血管都可以出现再闭塞。开通后的再闭塞可以发生在溶栓开始后的各个不同时期:①给冲击量的溶栓药前;②给冲击量溶栓药后30分钟内;③给药过程结束时;④60~120分钟时。是否发生再闭塞与预后有关,开通后不再闭塞者预后最好,但开通后再闭塞者比不开通者预后好。近1/3病人在开通后出现再闭塞,占病情改善后又加重患者的2/3,再闭塞好发于更早期开通和部分开通者。 三、加强溶栓效果 近几年体外和体内试验证明低频超声波可以加强溶栓药物的效果,超声频率范围在149KHz~2MHz。 体外试验模型研究证明无论是直接接触或经过颅骨后,用于诊断的非极低频超声波(1MHz)能增强溶栓药的溶栓效果,与单独应用溶栓药比较,联合应用不同频率的超声后均缩短再通时间和增强再通效果,但更低频率超声波(185KHz)较用于诊断的超声波(1MHz)增强的效果更明显。动物模型研究也说明经过颅骨后的低频超声波能增强溶栓药的溶栓效果。 目前临床研究的结果还很少。临床应用超声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超过用于诊断的1MHz或2MHz经颅多普勒探头,另一种是动脉溶栓的过程中用更低频的超声波直接接触血栓部位。由于经颅骨以后超声强度会大大降低,动脉内接触溶栓中低频超声的应用可能有更广阔的前景。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TCD在溶栓治疗中的应用
 就医须知 医院位置
医院微信公众号(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