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1)
脑血管疾病的种类很多,其发病原因、病理改变较复杂,又受到脑血管疾病发病前的脑血管解剖结构及脑血循环生理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各种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将在有关脑血管疾病的经颅多普勒表现中进行叙述,本节仅对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的几个基本及共同性问题作一介绍。
【脑内外盗血】
盗血现象是指一处血管狭窄或阻塞以后,产生其相邻血管内血液重新分配的现象。由于血液的重新分配或分流 可使局部病变的神经症状加重,或使其受累的邻近血管血液供应发生变化而产生症状,造成假定位症状。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可分为脑内盗血和脑外盗血两大类型。
一、脑内盗血
颅内供应大脑皮质区域的某支血管发生阻塞,这样在该血管供应的梗塞区发生缺氧,致使该区内的血管扩张及脑血流量相对增加。这时如果使用血管扩张剂,可使正常脑组织内血管扩张,增加脑血流量,这时梗塞区的血流量就因此而降低,从而加重的症状,这一现象称为脑内盗血。某些血管活性药物如氨茶碱等,能使梗塞区的血管进一步扩张,从而使正常脑组织的血管收缩和血流量减少,这种现象称为脑内反盗血现象。
二、脑外盗血
指脑实质以外的血管发生狭窄或阻塞所产生的盗血现象。
(一)锁骨下盗血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外盗血现象。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主动脉及其分支与颈内动脉保持着一定的压力梯度,主动脉压力最高,分支血管压力梯度逐渐降低,这样保证血液从主动脉沿着其分支流向颈内动脉及椎动脉,流入脑内血管。但当主动脉的某一重要分支狭窄或受阻时,如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狭窄或受阻时,可改变正常生理状况下血液的压力梯度,从而由头部向心脏、上肢方向逆流,把脑的血液转而供应上肢,临床上称为锁骨下盗血。由于血管的阻塞部位不同,发生盗血的形式也有不同,主要由以下3种形式:
1. 左锁骨下动脉阻塞:引起同侧椎动脉血液返流。
2.无名动脉阻塞:引起同侧椎动脉和颈内动脉血液返流。
3.无名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狭窄:致使双侧椎动脉返流。
(二)颈-椎动脉盗血
当椎动脉或基底动脉血管狭窄或阻塞,这时如果颈内动脉系统无明显病变,供血良好,颈内动脉的血液即可通过后交通动脉、软脑膜血管向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区分流供血,从而使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的供血区发生供血不足,产生供血不足的症状。
(三)椎-颈动脉盗血
当颈内动脉血管阻塞,而主动脉弓、无名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无明显病变,供血良好,这是血液通过后交通动脉、胼周动脉和软脑膜血管与大脑中动脉的侧枝吻合,从椎基底动脉向颈内动脉系统供血,相反使椎基底动脉供血区产生供血不足的症状。
目前临床上对于盗血综合征的认识已有很大进展,已被认识的盗血综合征的种类日益增多,除上述的几种盗血现象外,还有颈-颈盗血、颈外动脉型盗血等。当然盗血显现出现后是否会出现临床症状,除取决于盗血病变严重程度外,还取决于侧枝循环建立的情况,有时侧枝循环建立良好,则盗血现象出现后不一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引自 顾慎为《经颅多普勒检测与临床》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