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您的位置: 神经电生理科 基础知识详细

脑动脉的解剖结构(1)

发布时间:2015-04-01 00:00 本文来源: 引自顾慎为《经颅多普勒检测与临床》

 

人脑是一个高度分化并具有特殊重要功能的脏器,其代谢特点时耗氧量大,需能源物质多,因此人脑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其血管的形态与结构有一定的特殊性。人脑的动脉血液供应主要来自两个系统,即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系指颈内动脉主干及其分支。椎基底动脉系统系指椎动脉、基底动脉主干及它们的分支。以大脑的顶枕裂为界,颈内动脉系统供应大脑半球的前3/5部分的血液(大脑前部和部分间脑);大脑半球的后2/5部分的血液(大脑后部和部分间脑、脑干、小脑)由椎基底动脉系统供应。颈内动脉入颅后仍分立左右两侧,每侧分出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由短的前交通动脉相互连接。椎动脉从颅底入颅后,左右椎动脉很快在桥脑的尾缘相互合并成一条基底动脉。自基底动脉可发出很多分支,供应脑干和小脑部分血液,最后在脑底分布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可有后交通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相互连接,这样在脑底部形成一个大的脑底动脉环,即Willis环。Willis环对脑血液供应的调节和代偿起重要的作用,保证了脑部循环的稳定。

供应脑的动脉,他们的形态结构和形成分布均由许多特点:①供应脑的动脉主干均位于脑的腹侧面,因此脑的动脉分支大都由脑的腹侧面发出,然而续行到脑的背侧面,沿途发出分支供应脑的一定结构。根据其行径、位置和分布,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主要供应大脑皮质及皮质下白质,称为脑实质外动脉,也称浅动脉。这种浅动脉的末端,相互之间有广泛的吻合支,阻塞时不易发生脑缺血。另一类是进入脑实质,供应大脑半球深部组织,称深动脉或脑实质内动脉。其吻合支极为细小,侧枝循环不充分。阻塞后极易发生脑缺血梗塞。②进入颅内的动脉行径均极弯曲,因此颅内各血管的行径正常变异较多,较为复杂,不仅使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多变,而且对经颅多普勒从颅外检测颅内血管时带来一定的困难。

【脑动脉颅外段的解剖结构】

一、颈动脉的颅外段

颈总动脉左右各一支,右侧由头臂动脉分出,而左侧则直接从主动脉弓分出,于气管两侧、胸锁乳突肌下内侧向上行走。在颈部甲状软骨上缘分成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在颈部和气管与胸锁乳突肌之间,位置较浅表,在人体上能摸到颈总动脉的搏动。经颅多普勒检查时压颈试验就压迫此点。

颈外动脉自颈总动脉分出后,先在颈内动脉内侧,后经其前方向上外行,经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深面入下颌后窝,至下颌颈处分为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两个终支。

颈内动脉自颈总动脉分出后,开始位于颈外动脉外侧,以后转向后内侧上行至颅底,经颅动脉管入颅腔,颈内动脉在颈部无分支。颈内动脉的起始水平,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一般约占75%,最低的可在甲状软骨上缘平面以下,甚至低至第二胸椎水平,最高不超过下颌骨平面。

 

    二、椎动脉的颅外段

椎动脉一般发自锁骨下动脉第一部分的后上方,是锁骨下动脉的第1个分支。椎动脉一般都自第6颈椎横突孔穿入,跨经上位6个颈椎的横突孔,并由第1颈椎横突孔穿出后,绕过寰椎侧块后方,跨过寰椎后弓的椎动脉沟,转向上方,经枕骨大孔进入颅腔。根据椎动脉的行径,一般将椎动脉分为4段,其中第1到第3段为颅外段,第4段为颅内段。

1段(颈段):自锁骨下动脉发出后,至穿入颈横突孔以前的部分。椎动脉自锁骨下动脉发出后,在前斜角肌与颈长肌之间上行,其后方为第7颈椎横突。

2段(椎骨段):椎动脉穿入颈椎横突孔后,跨越于上位6个颈椎的横突孔内,位于颈椎椎体的胸椎关节的外方。

3段(枕段):位于枕下三角内,自寰椎横突孔上方穿出,向后绕过寰椎的侧块,到寰枕后弓上面外侧椎动脉沟,转向前方,在寰枕后膜的外缘,眼椎动脉沟进入椎管,贯穿脊膜后上行,至枕骨大孔进入颅腔。枕段椎动脉的前方有头侧直肌和寰椎侧块,后方有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和半头棘肌。

4段(颅内段):详见椎基底动脉节。

引自顾慎为《经颅多普勒检测与临床》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脑动脉的解剖结构(1)
 就医须知 医院位置
医院微信公众号(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