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解剖学基础(一)
脑血管解剖学基础
熟悉脑血管解剖及脑血流动力学的病理生理知识,是开展TCD检测技术的重要基础。正常脑组织的重量是体重的2%~3%,但脑血流量却占心脏输出量的15%~20%,说明脑组织较身体其他组织或器官对血流量的需要更大。脑组织代谢所消耗的葡萄糖占人体的17%,其本身几乎没有能量物质的储备,全部需要依赖脑动脉系统不断供应新鲜的血液,以保证脑细胞的生存和正常生理代谢。脑血流量正常为50~55ml/(100g脑组织.min),全脑血流量为750mi/min。脑血流循环的时间为4~8秒,平均为6秒。脑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很低,若脑血流减少但未完全中断时,脑细胞虽因缺血、缺氧丧失功能,但仍能存活6~8小时,但很难存活48小时。虽然脑表面的小动脉之间有许多吻合支,脑实质内也有一定的毛细血管吻合,但这些侧支循环的血流量通常不足以防止脑血管的损伤或急性血管闭塞引起的脑缺血改变。所以,对于脑血管病变应早期诊断、治疗。
1 脑血管结构
正常颅内动脉的中、小动脉壁的结构与体循环大动脉相同,由内膜(内皮细胞、基底膜、内膜下层和内弹力层)、中膜(平滑肌层)、外膜(疏松结缔组织)构成。脑毛细血管前小动脉和毛细血管与身体其他器官的毛细血管结构不同,内皮细胞连接紧密,大分子蛋白质不易通过,形成所谓的血-脑脊液屏障。颅内静脉与体循环静脉结构无明显差异,但通常同等口径大小的脑静脉较体循环静脉壁更薄。
2 脑血管应用解剖
人脑的血液供应系统由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组成。两个系统的供血范围划分如下:①以小脑幕为界,幕上脑组织基本为颈内动脉系统供应,幕下基本为椎-基底动脉系统供应。②以顶枕裂为界,大脑半球前部2/3和部分间脑为颈内动脉系统供血,椎-基底动脉系统供应大脑半球后1/3以及部分间脑、脑干、小脑。
2.1颈内动脉系
2.1.1颈内动脉颅外段 双侧颈内动脉(ICA)均由颈总动脉起自主动脉弓。双侧颈总动脉(CCA)走行于胸锁乳突肌内缘,在甲状软骨上缘或第四颈椎水平分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ECA)。颈外动脉向前内侧上行,颈内动脉向后外侧上行。颈内动脉分颅外和颅内段两大部分。颅外段全长无任何分支,起始部呈梭形膨大,为颈动脉窦,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的部位,是颅内动脉栓子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颅内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TCD技术,可以很好地了解ICA颅外段病变引起的脑底动脉环侧枝循环开放特征。
2.1.2 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其分支 颈内动脉经颈动脉孔入颅腔,按其走行可分为五段,即岩骨段(C5)、海绵窦段(C4)、膝段(C3)、床突上段(C2)和中末段(C1)。岩骨段走行于骨管内。海绵窦段走行于海绵窦内,与穿行于窦内的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第一支及外展神经毗邻。膝段又称虹吸弯段,呈“C”字形。床突上段行于蝶鞍上方,位于蛛网膜下腔内。海绵窦段、膝段、床突上段合称虹吸段。终末段(C1)是颈内动脉发出后交通动脉与分出大脑前、中动脉之间的一段,参与组成颅底动脉环。
2.1.2.1眼动脉(OA):是从颈内动脉虹吸弯处发出,与视神经一起经视神经孔出颅腔而入眼眶内。
2.1.2.2后交通动脉(PcoA):是颈内动脉C1段的后内侧壁发出,位于视交叉的外方,经灰结节和乳头体后行程,在距基底动脉1cm处,与大脑后动脉前壁连接。它是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的重要交通通路,其血流方向取决于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间的压力。在正常情况下,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压力是均衡的,因而,后交通动脉无血流的流动。
2.1.2.3大脑前动脉(ACA):是颈内动脉发出的较小终支。其主干分出深穿支和皮层支。深穿支分为纹状体内侧和外侧动脉,向基底节和内囊区供血。皮层支由外侧裂发出,包括前组动脉分支的额顶升动脉、额极动脉、中央沟前动脉和中央动脉,后组动脉分支的顶后动脉、角回动脉和颞动脉等,供应范围为大脑半球穹窿面2/3~3/5的区域。大脑前动脉以前交通动脉(ACoA)为界,分为近侧段和远侧段,或称交通前段(A1段)和交通后段(A2段)。
2.1.2.4大脑中动脉(MCA):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并且是颈内动脉分支中最大的一支。它从ICA分出后水平向外侧走行,进入外侧裂。MCA不参与Willis环的组成。该动脉进入外侧裂不久就分出很多(10支左右)细小分支,垂直向上至大脑半球,其中主要的分支为MCA的中央支,又称豆纹动脉,供应壳核、尾状核头部以及内囊上部。豆纹动脉的侧支循环极少,阻塞后容易发生上述供血区域的脑细胞缺血,产生脑梗死。另外,由于该动脉较细,呈直角直接发自MCA主干,受血流冲击较强,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极易发生破裂,是脑出血的好发部位。MCA是最易发生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一支动脉。
引自 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