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的解剖结构(2)
【颈内动脉颅内段】
一、颈内动脉颅内段的解剖结构与特点
颈内动脉入颅后根据其行走的位置可以分为5段:岩骨段、海绵窦段、膝段、床突上段和终末端。
岩骨段:从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外口起穿过硬脑膜进入海绵窦之前为止。此段全程大多在骨性管道内,且通过脑膜进入海绵窦。
海绵窦段:为岩骨段的直接延续,从后床突附近进入海绵窦,行走于海绵窦内,直到前床突后向上在弯向后,依次穿过海绵窦顶部的硬脑膜以及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内,移行为膝段。
膝段(虹吸部):为海绵窦段和床突上段间的转折处,呈“C”形弯曲。眼动脉从此段发出。
床突上段:为海绵窦段的直接延续。行于蝶鞍上方,位于蛛网膜下腔脑脊液中。在视交叉处的下方弯行向后,朝后外方向行走,约在前穿质下方续为终端。海绵窦段、膝段和床突上段通常合称为“颈内动脉虹吸部”。虹吸部一般有两种类型,一型呈“U”型,一型呈“V”型。一般年龄越大,血管曲度也越大。
终末端:通常指颈内动脉参加Willis环的一段。此段虽短,但是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包括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后交通动脉、前脉络膜动脉等均从此端发出,其中大脑中动脉实际上可看作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
二、颈内动脉颅内段几个重要分支
(一)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etery, MCA)
大脑中动脉通常在视交叉外侧,嗅三角和前穿质的下方,由颈内动脉分出,也可看作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是颈内动脉分支中最粗大的一支,成人平均管径约4mm,主要分布于大脑半球的背外侧面。该动脉分布范围最广,又是脑动脉中易发生血液循环障碍的动脉。
大脑中动脉从颈内动脉分出后,即水平行走折向外侧进入外侧裂,至Reil岛下部转向上方,之后分成2个或3个分支。大脑中动脉根据其行走特点可分为5段:水平段、回转段、侧裂段、交叉段和终端。
水平段:颈内动脉终端分出大脑前动脉后,即延续为大脑中动脉的水平段,此段在脑底面水平行于额叶眶面属嗅叶的一些结构间,向外至侧裂窝。
回转段:水平段的延续,在侧裂窝的外方,围绕岛叶前段进入大脑外侧裂。
侧裂段:续回转段,行走于大脑外侧裂内,此段紧贴岛叶外面,由前下走向后上,沿途发出数条皮质支分布于大脑半球外侧面。此段一般分为单干、双干和三干3种类型。单干型在干的上下缘发出分支到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双干型为上下两个等大的干,上干水平向后,一般有3个分支,主要到额叶及顶叶;下干主要分支到颞叶、枕叶及顶叶凸面。三干型分为3个等大的干,上干、中干分支向上至额叶、顶叶;下干分支到颞叶、枕叶及顶叶。据我国对180例大脑中动脉的研究,双干型的为多数(占60%),其次为单干型(占40%)。儿童双干型的多于成年人。
分叉段:从大脑外侧裂上端到分叉为角回动脉及颞后动脉的一段为分叉段。
终端:一般指大脑中动脉终支角回动脉。
大脑中动脉的分支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
1.皮质支
(1)眶额动脉:从大脑中动脉侧裂段的上干或总干发出,发出后向上后方行,分为前、后两支,前支沿大脑外侧裂水平支向前,分布于眶部外侧部。后支沿大脑外侧裂前升支上行并分为2-3支,分布于三角部、盖部及额中回前部。
(2)前中央动脉:从大脑中动脉侧裂段的上干或中干发出后,均斜向后上方行,多分为2-3个分支。前部分支分布于盖部及额中回后部。后部分支分布于中央前回下3/4.
(3)中央动脉:从大脑中动脉侧裂段的上干和总干发出后,向上弯过,封锁中央沟下部的脑回,沿中央沟上行,部分经中央沟前缘或后缘上行,主要供应中央沟下2/4前后缘的皮质。
(4)顶前动脉:从大脑中动脉侧裂段的上干和总干发出后,经中央后沟上行至上部,供应中央后回下3/4的皮质以及顶间沟两侧皮质的前部。
(5)顶后动脉:为双干型上干的分支,沿大脑外侧裂的后支上行,越缘上回进入顶间沟。供应缘上回及顶上小叶下缘皮质。
(6)角回动脉:为单干型或双干型下支的终支。它多沿颞上沟往后上方行,越过角回深入至顶间沟后部,分布于角回及顶上小叶后部的下缘,有时伸展至顶枕裂外侧段。
(7)颞后动脉:从大脑中动脉侧裂段的双干型的下干或单干型的下缘发出,向前外下行,至颞极外面绕至内面而分布。
(8)颞前动脉:从大脑中动脉侧裂段的双干型的下干或单干型的下缘发出,斜向后外,越过颞上回前部在斜向后下,达颞中沟及颞下回上缘而分布。
2.中央支 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均发自水平段,经前穿质进入基底节区,又称豆纹动脉。通常分支两组,内侧中央支的外侧中央支。自大脑中动脉起始部起1cm内发出的中央支为内侧中央支,1cm以外发出的中央支为外侧中央支。大脑中动脉中央支主要分布于基底节及内囊。
引自顾慎为《经颅多普勒检测与临床》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