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您的位置: 神经电生理科 基础知识详细

脑血流量的调节(一)

发布时间:2016-01-06 00:00 本文来源: 引自

 脑血流量的调节

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是由有效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和脑血管阻力(cerebral vascular resistance,CVR)所决定。

1.1 脑灌注压

人的颅腔是一个相对固定的空间。颅腔内容物是由脑组织、脑脊液和脑血管及其内含的血液三大部分组成,并且各部分之间均有一定的比例。正常人脑脊液的容积约占颅腔体积的10%,脑血管内血液占2%~11%,其余为脑实质——脑组织。脑脊液和脑组织不与颅外相通,只有脑血流通过动脉、静脉与颅外相通。正常状态下三者的比例是恒定的,以维持脑的正常结构和生理活动的需要。一旦三大组成部分的比例失衡,最先出现改变的是脑血流量的异常。而脑血流量的调节是由CPPCVR决定的,二者的相关性可用公式表示,即CBF=CPP/CVR。由此可见,脑血流量与CPP成正比,与CVR成反比。

通常,CPP是指颅内灌注血液的压力,它取决于平均动脉压(mean blood pressure of artery,MABP)和平均静脉压(mean blood pressure ofvenousMVBP)的高低。即CPP=MABP-MVBP,因此,上述脑血流量的调节可以顺序表达为:

CBF=CPP/CVP=(MABP-MVBP)/CVR

       上述公式中显示MABP升高,CPP将增加,CBF升高。但MABP由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决定。MABP=[(收缩压-舒张压)/3]+舒张压。在静脉压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舒张压改变对CPP的影响较收缩压的变化更大。小动脉硬化或肾性高血压患者,舒张压增高的幅度往往大于收缩压,MABP的升高就更显著;而一般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收缩压增高幅度大于舒张压,MABP增加就相对较小。

       静脉压对CPP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不可忽视。当头部位置改变、咳嗽、屏气或用力时腹压增高,颅内压升高或降低,颅内静脉或静脉窦血栓形成等情况,均可影响静脉压。

       正常情况下,人类脑血流量是相对稳定的。在一定范围内,MABPMVBP的变化对CPP的影响,不会导致CBF的改变,人类这种调节脑血流稳定的机制称为自动调节功能。

       1.2 脑自动调节功能

       人体通过脑的自动调节功能,维持正常脑血流量的相对恒定。然而,这种调节机制也是有极限的——上限和下限。其上限为机体保持脑组织免受CPP升高致脑血流量过度增加的最高限度,通常为13.3~17.3kPa(100~130mmHg);下限是维持脑血流量最低循环的极限值,一般为6.67~10.7 kPa(50~80mmHg)。当MABP下降至8.0~9.33 kPa(60~70mmHg)时,脑血管扩张,不能维持原来的60%左右,就可出现脑缺血症状。反之,当MABP升高>18.7 kPa140mmHg)时,导致相对CPP升高,CBF随之增加。无论MABP升高或降低,在一定范围内(70~160mmHg),脑血流通过自动调节机制,可以维持脑血流量的稳定。对于这种调节机制尚不是十分清楚,有以下几种学说:

       1.2.1 肌源性学说  即动脉内压力直接作用于血管壁内的平滑肌。当动脉血压增加(CPP相对升高)时,平滑肌收缩,管径缩小,阻力增加,使脑血流不会因CPP的增加而明显升高,因而脑血流量相对不变;反之,动脉压下降(CPP相对减低)时,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阻力减小,以维持正常脑血流量,从而完成脑血流的自动调节。

       1.2.2 代谢性机制  有些学者认为,当灌注压下降时,脑血管出现一个短暂的血流减少过程,随即脑组织的二氧化碳分压上升,动脉周围组织内酸碱度降低,血管扩张,脑血流相对增加。反之,灌注压升高,酸碱度上升,血管收缩,脑血流减低,从而完成代谢性机制对脑血流的自动调节作用。但是,在代谢性机制假说下,不能解释当二氧化碳分压极度升高时,出现自动调节机制丧失,而慢性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时,自动调节作用改变不明显的现象,说明脑组织对二氧化碳分压或血液酸碱度变化有一定的耐受极限,它可以是调节脑血流量的机制之一,不一定起主导作用。因而,又有人提出神经肌源性假说。

1.2.3  神经肌源性假说  医学已证明,在颈动脉窦存在着压力感受器,对脑血流起调节作用。进来通过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明确了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作用的存在。临床上通过阻断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发现,大动脉的扩张作用明显,但对脑血流的影响不肯定。在动物实验中,将脑血管壁内交感神经纤维切断,动脉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引起的血管扩张作用得到加强;胆碱能神经纤维切除后,二氧化碳分压的血管扩张作用减弱。实际上,神经肌源性机制对脑血流的调节作用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对于脑血流的自动调节,存在三种机制的协调作用。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脑血流量的调节(一)
 就医须知 医院位置
医院微信公众号(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