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您的位置: 神经电生理科 基础知识详细

TCD正常检测方法(二)

发布时间:2016-08-10 00:00 本文来源: 引自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

 

1.2 大脑中动脉(MCA):MCAICA1的直接延续,呈水平稍向前侧方走行,它是ICA的最大分支,平均管径为2.5~3.8mm.MCA起始段称为M1段,MCAM1段长度平均约16.2mm。从M1分出的两分支到三支分支,称为M2,呈90°向上或向后方,深入脑实质。M2PCoA一样,由于管径细小,从M1分出后其走行与声波检测角度垂直,无法检测血流信号。

1.3 大脑前动脉(ACA):ACAICA末梢分出后,稍向前行走于颅脑正中线。它比MCA管径细,约1.8~3.0mm。它的水平段称为A1段或ACA交通前段,垂直上升段为A2段或称ACA交通后段。双侧ACA之间由ACoA连接。由于ACoA管径细小而短,TCD取样容积大于其管径及长度,并且双侧ACA之间循环压力相等,ACoA内不存在血液流动现象,同侧不能直接检测到ACoA血流信号。另外,A2段为垂直走行,正常情况下也无法检测。

1.4 大脑后动脉(PCA):PCABA的分支。从BA分出到PCoA交界处为P1段或称PCA交通前段,P1段向前侧方走行,行程较短,长度约为6.3mmP2段是指PCoA交界点以后的PCA,称之为PCA交通后段,平均管径为1.96mm

很多有关大脑动脉解剖结构的研究资料指出,具有正常大脑动脉环结构者仅占人群的18~54%。大脑动脉存在各种类型的生理变异,包括管径的大小、起源、分支数量等。众所周知,ACA是颅内动脉变异最多的血管。以A1段、ACoA发育不良或不发育最常见,约占25%。此种情况下,对侧的A1段向双侧A2段供血。

PCA通常是由BA分出,但有18~27%的患者单纯由ICAICABA双重供血。这种解剖特征为原始型PCATCD检测具有一定的困难。颞前动脉是MCAM1的分支。当它的管径较粗,走行与M1相对平行居中时,TCD探测可获得类似于ICA1分出ACAMCA的分支特征,此种情况多见于检测MCA深度较浅的位置(50mm左右),称之为假性MCA/ACA分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深检测深度时(60~65mm),又可获得双向的血流信号,即为真的ICA1分支水平(ACA/MCA)。

2 眼窗 超声通过前额颅骨较薄的眼眶骨板,经视神经管穿透到达颅内,检测到颅内段ICA和眼动脉(OA)。由于眼窗的声波能量衰减较颞窗明显减低,要采用可能低的声波强度,通常为5%的发射功率,以免损伤眼球。随着探测深度的增加,虹吸部血流信号探测不满意,可短暂适当增加探头的发射功率,但不应大于20%,一旦获得满意的血流信号后,应将探头及时离开检测部位。ICA颅内段由三部分组成,也是TCD所能检测到的部位,包括水平段(海绵窦段,C4)、膝部(C3)、床突上段(C2)。OAC2段发出,经视神经进入眼眶,见图4-51)、(2)。

 

 

 

3 枕窗 枕窗检测是通过自然开放的枕骨大孔,完成对颅内VABA的血流检测(图4-6)。枕窗的大小探测的角度受患者体位的影响。正常检测体位以坐位为最佳,头部和颈部放松稍向前。若头和颈过度前倾,则颈部肌肉过于紧张,影响检测的效果。

3.1 椎动脉(vertibral artery,VAVA颅内段是通过枕骨大孔,从环枕关节后中部横向上行,穿过硬脊膜进入颅腔,并沿前正中方向上行,最后与对侧的VA汇合形成BA前的VAVA的最大分支是小脑后下动脉(PICA),它通常在VA合并为BA之前分出,但偶有发自BA近端。双侧VA的管径通常是不对称的,左侧VA为主要供血者的42%,右侧占32%,双侧大小均等占26%

3.2 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BAVA汇合形成,它向上分出PCABA的平均长度为32mm,平均管径为4.1mm,它走行并非平直型,通常是弯曲上行,探测中需不断调整声束角度。图4-6是检测VABA的探头声束角度。

4 下颌下部位检测 下颌下部位检测的位置是下颌角下方,声束朝向下颌角及ICA颅外段。它通常用于颈动脉硬化性血管狭窄和闭塞、自发性ICA横断、ICA肌纤维发育不良等病变的检测。通过颅外段ICA流速的检测,计算MCA ICA的比值,对于评价自发性或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程度,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检测部位可参见图4-3.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TCD正常检测方法(二)
 就医须知 医院位置
医院微信公众号(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