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您的位置: 神经电生理科 基础知识详细

经颅多普勒临床应用范围

发布时间:2016-11-01 00:00 本文来源: 顾慎为《经颅多普勒检测与临床》

 

    从1982年经颅多普勒问世以来,国外在开始应用时仅局限于神经外科领域,如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血管畸形的诊断、监护、手术前后的观察等。我国在1988年引进后,国内在神经内科及各种内科疾病的临床中广泛应用。虽然仅10余年的历史,但在临床中取得了丰富的诊断经验,使经颅多普勒的检测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到目前为止,经颅多普勒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

    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经颅多普勒对以下疾病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1.脑动脉硬化,明确判断脑动脉硬化的部位及严重程度。

    2.脑供血不足,判断脑供血不足的部位(血管)及其程度。

    3.脑动脉狭窄,判断脑动脉狭窄的部位(血管、节段)及其程度。

    4.脑血管痉挛,判断其部位(血管)及其程度。

    5.脑血管意外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确定脑血管意外的部位(血管)及其程度。对缺血性脑卒中可了解侧支循环开放情况,以便判断预后。

    6.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系统疾患,判断病变部位(血管)、性质(缺血、闭塞、痉挛)及程度。

    7.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确定,除临床症状、颈椎X线摄片外,经颅多普勒的检测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8.脑血管畸形,包括脑血管的动静脉瘤(AVM)、脑动脉瘤,可判断其病变部位(血管及其节段)。

    9.蛛网膜下腔出血,判断病变部位(血管)及其程度。

    10.锁骨下盗血综合征。

    11.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外动脉狭窄。

    二、对临床疾病的病因学诊断

    1.头痛的病因学诊断诊断头痛病因包括神经血管性头痛及其类型(脑血管痉挛、扩张、脑循环不对称),颈肌紧张性头痛,脑血管病(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狭窄及闭塞等)引起的症状性头痛。

    2.头晕、眩晕的病因学诊断确定头晕、眩晕病因包括功能性眩晕、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颈性眩晕)、梅尼埃病(内耳微循环障碍引起的耳源性眩晕)等。

    3.脑腔隙性梗死的病因学诊断确定脑腔隙性梗死(腔隙性缺血灶、散在性脑缺血灶)的病因如脑动脉硬化引起的脑缺血、脑血管狭窄、脑血管痉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

    三、脑血管功能状态评价

    1.  Willis环的功能状态及侧支循环功能状态。

    2.在各种生理状态及各种药物影响下脑血管的功能状态及舒缩反应的评价。神经功能状态对脑血管功能的影响。

    3.病理状态下的脑血管功能状态,包括病理状态下选择脑血管手术时机。

    四、脑血管疾病治疗前后的疗效评价

    脑外科手术前后的疗效观察及血流动力学评价。

    五、脑血流动力学监护

    1.危重病员的脑血流动力学监护。

    2.神经外科手术病员术前、术中、术后的脑血流动力学监护。

3.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监护。

    【经颅多普勒应用现状和展望】

    一、经颅多普勒应用现状

自从1982年经颅多普勒问世,1988年我国引进了经颅多普勒这一方法以来,由于其本身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且临床应用范围较广,在国内外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在我国各级医院中普遍开展了此项检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深受广大医务人员及病员的欢迎。经颅多普勒的检测应用和研究已广泛深人到超声医学、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老年医学、普内科等各学科领域,在全国有关的各专业杂志上已经发表了数以千计的论著、临床应用观察等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前后出版了有关经颅多普勒的专著5本,在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下成立了全国及有关省市的颅脑超声(TCD)的专业委员会。TCD成为颅脑超声的主要工作。并从1993年至今已召开过四次全国性的TCD学术交流会。这些都为我国推广TCD,提高TCD的临床应用价值,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TCD的临床应用普及过快,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及临床医护人员对TCD检测结果的认识,还不能得到提高,再加上TCD的本身技术问题的改进和发展,所以在某些地区造成了对TCD临床价值有不同的争论,这完全是正常的现象,从10多年来TCD的临床应用经验,可以看出要提高TCD的临床应用价值,发挥TCD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优势,必须注意以下3个问题:

1.仪器的性能与质量经颅多普勒仪的性能与质量是提高TCD临床应用价值的关键。目前在我国使用的经颅多普勒仪品种繁多,有最早引进的德国EME公司的TC各型仪,有美国Medsonic公司的Transpect和改进的CDS型,有美国MULTIGON公司的500V型及改进的500M型,也有新进人中国的法国D300。型,德国DWL公司的DWL各型,以色列的9000及其改进型。近年来国产的经颅多普勒仪各种型号大量的涌出,众多的经颅多普勒仪的出现,在其仪器的性能与质量上出现了良芬不齐,造成了当前临床使用的紊乱。好的经颅多普勒仪不仅提高其检出率而且能正确地反映脑的血流动力学状况,有助于正确诊断疾病。相反,如质量性能低下的经颅多普勒仪,则不仅检出率较低,而且不能正确反映脑血流动力学状况,势必会贻误疾病的诊断。经颅多普勒临床应用奠基人之一的法国J. B. Sywichoz博士指出:经颅多普勒仪的本质在于4个因素,即足够的多普勒能量(EDE ) ,衰减量的控制(AEC )、精确的靶功能调节((PTA)、实时无伪的频谱和数据(RSP ),其中最重要的是AEC及PTA技术。有的经颅多普勒由于其发射超声能量较低、噪声衰减控制不良、靶功能调节差,以致许多病例,特别是年老的女性患者往往在颖窗不能检出,检出率仅为60%-80%。较好的仪器,如德国EME公司的产品及美国MULTIGON公司的500M型,其检出率较高,几乎可达100%,所得频谱和数据往往较为准确,有利于对疾病的诊断。有些仪器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其上述4个本质功能性能较差,而在辅助功能,如汉化功能、储存功能及利用计算机模拟成像等作了精心的设计,但这并不能提高其检出的灵敏度与准确性,有时反会造成假象,得出错误的结论。所以在仪器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其内在的本质功能,这是提高TCD临床诊断价值的关键之一。

2.操作技术人员的素质与技能经颅多普勒检测是一种高科技的检测,要求操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懂得超声的原理及超声多普勒的基础知识,熟悉脑血管的解剖及其生理特点,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善于将所得结果结合临床作出分析及诊断。如懂得超声束与血管之间的角度(透声角θ)对血流速度的影响,可以采取各种手法,使透声角θ小于30°,甚至接近于0°。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血管的检出率,而且使所测得的血流速度接近于实际的血流速度,不致造成操作误差,而影响对疾病诊断。了解脑血管的解剖和生理,可以正确判别所测血管,减少人为的测量误差。

3.向各级医务人员普及经颅多普勒检测的知识经颅多普勒是一项较新的检测技术,广大医务人员对该项检测可能缺乏一定了解,要提高经颅多普勒的临床应用价值,一定要让临床医务人员了解经颅多普勒检测的适应证,所得结果的临床意义。TCD检测与临床上各种检查方法相似,一种疾病可以有不同的TCD表现,而有时不同疾病可以有同样的TCD改变,所以对所得结果必须结合临床症状加以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结论。

性能优良的经颅多普勒仪、熟练和规范的操作技能、对检测结果合理的临床评价,这三大因素是应用经颅多普勒的必备条件,只有达到了这些要求,才能使经颅多普勒的检测临床价值提高,并能得以发展,否则会将经颅多普勒引人歧途。

二、经颅多普勒应用展望

虽然经颅多普勒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中特别是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越来越显示其优越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毕竟由于其应用时间较短,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近年来国内外对经颅多普勒的研究也有了飞速的发展,主要是在两个方面得到发展:①仪器的改进和提高。如有双通道的检测功能,可使左右两侧血管同时检测与监护;增加了对多普勒混淆现象的抑制,使高流速的血流速度能得到准确的反映;目前还在研究多位点同步检测,用同一探头同时显示8个不同水平各种血管的血流速度;进一步降低超声频率,1 MHz的脉冲多普勒的探头亦已问世,不仅增加了检测的灵敏度,探测到更深层的脑血管,而且可使伪差信号大大降低;双功能经颅多普勒的应用,采用实时B超显现方式,取得脑部超声实时图像,然后选择所需血管,转换脉冲多普勒探头,检测所选择血管多普勒频谱图像,这样对血管判别更为准确和可信。②对经颅多普勒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加强。如对脑部组织B超实时图像中解剖结构的研究,适应双功能经颅多普勒检测需要,临床上近年来开发了对栓子的检测,增加了栓子检测的方法和有关软件,可帮助检测脑循环中的栓子,确定其数量、性质和来源,这就为许多脑栓塞或具有这种危险因子的患者提供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新的诊断方法,对减少脑卒中发生及其防治有着重要意义。当然这些目前都是处于研究探索阶段,不仅有许多理论问题有待解决,而且有待临床观察进一步完善。但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经颅多普勒的临床应用必将会有一个飞跃。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经颅多普勒临床应用范围
 就医须知 医院位置
医院微信公众号(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