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

您的位置: 神经电生理科 临床应用详细

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表现及病例分析3

发布时间:2010-05-27 00:00 本文来源: 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电生理中心
  (曾疑诊肿瘤的突发性眩晕共济失调) 【病史简介】 男性,55岁,突发眩晕呕吐2天入院。2天前坐船时感眩晕,视物旋转,进食进水时有轻度呛咳,当时血压180/100mmHg。高血压病史5年,间断服用降压药,吸烟30年饮酒28年。入院时查体:神清,构音不清,双瞳孔直径2mm,对光反射灵敏,无复视,向左或右侧注视时有细小水平和旋转眼震,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右侧咽部活动稍差,四肢肌力和肌张力正常,四肢反射普遍降低,右侧Chaddock氏征阳性,双侧Babinski征阴性。右侧指鼻试验欠准,跟膝胫试验正常,Rombger氏征无法进行,右侧面部及左侧肢体痛觉减退。发病次日头颅CT可见可疑四脑室旁低密度病灶,发病第三天头MRI显示右侧小脑半球内、右侧小脑下蚓部占位病变,建议增强。此期患者仍时有眩晕发作,第一次会诊,诊断肿瘤,建议手术治疗。神经内外科再次会诊时,详细复习病史后有两种意见:血管病可能性大,或认为血管病存在但四脑室肿瘤不能排除,最后达成共识:一周后复查头MRI,暂缓手术。 【定位诊断】 1、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急性起病,发病时血压高,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症状和体征符合延髓背外侧(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头颅CT未发现出血灶,定性诊断首先考虑闭塞性脑血管病小脑后下动脉闭塞。 2、脑干和小脑肿瘤:头MRI发现右侧小脑下蚓部及脑干内可见长T1长T2异常信号,IV脑室及脑干受压,从影像学上看首先考虑肿瘤。病人起病形式很急,考虑有血管机制参与,但不能除外该部位有肿瘤存在。 【治疗及转归】 发病2周时复查MRI并增强显示延髓及右侧小脑半球可见斑片状长T1和长T2异常信号,有明显强化,与2周前MRI比较病变有明显好转,诊断右小脑后下动脉分布区脑梗死。按急性闭塞性脑血管治疗原则及降颅压等治疗后,于发病后一个月步行出院。出院时头晕消失,步行欠稳,平衡差,眼震消失,咽活动正常,反射对称,右侧面部及左侧肢体痛觉差,病理征未引出。 【影像学复查(9个月后)】 1、颈部MRA:左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中度狭窄;左侧椎动脉起始部中度以上狭窄;右侧椎动脉未显影;左侧颈内动脉中度狭窄。 2、  血管造影:左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右侧椎动脉未充盈;右侧大脑中动脉显示欠清。 3、  PET检查:右小脑皮质代谢减低,左侧颞叶内侧及基底节脑皮质代谢减低。 4、  SPECT:脑血流显像未见异常。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表现及病例分析3
 就医须知 医院位置
医院微信公众号(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