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

您的位置: 神经电生理科 临床应用详细

根据TCD频谱对颅内压升高的定性监测

发布时间:2014-04-01 00:00 本文来源: 引自

 

这种监测方法最常用也最实用。首先,这是一种定性监测,即意味着它不能推测颅内压

的确切数值;第二,这种方法最好是动态的,序贯的多次检测,即监测,才能更有意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用一些经验数值来替代序贯监测。

最常用的定性监测指标是PIRI,由于PI的相关研究比较多,数据相对充分,所以我们也推荐使用这种参数。PI=(收缩期脑血流速度Vs-舒张期脑血流速度Vd/平均脑血流速度(Vm)。其中平均脑血流速度(Vm=[Vs-Vd/3]+ Vd。显然TCD频谱的形态特性也在PI的公式中反应出来了,收缩期和舒张期的血流速度差别越大,波形越陡峭,PI值就越大。研究表明,在颅内压升高时舒张期血流速度下降得较收缩期血流明显,使整个频谱波形倾向于陡峭,并且这种变化随着颅内压的增高而越明显。PI值便由此而进入临床颅内压监测的使用。

PI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探头方向对监测结果的影响,因为它是一个速度的比值,不是绝对数字,探头角度变化同时同比例影响收缩期和舒张期血流速度,从而保持PI值的恒定。一般情况下,颅内频谱的PI值小于1.0,也就是说脑血流不会有很大的波动幅度,这与其相对恒定的脑灌注一致。但这并不绝对,影响PI值的因素很多,包括颅内压、心率、心输出量、血粘滞度等。一些老年人,由于动脉弹性差,或心率快,其PI值的正常基线值就大于1,因此不能仅根据PI值是否大于1.0来诊断颅内高压。

大多数临床颅高压研究中,PI值都不以固定参考值为标准,而是动态测量。对于一个可能出现颅内高压或者有可能颅内压力发生变化的病人,这样的监测一般至少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也可视病情稳定情况增减探测次数和时间),通常选取双侧MCAM1段作为监测动脉,计算其算术平均值。如果在监测过程中,PI值逐渐增高,病人同时出现意识状况变差,则提示颅内压增高的可能;如果PI值稳中有降,患者意识见好,则提示颅高压缓解;PI值两侧不同一般提示高PI值的一侧脑水肿相对重一些。对于脑外科处理脑室腹腔引流、开颅减压等疗效的判断,也基于同样的道理,下降的PI值提示治疗干预有效。

在分析PI值的过程中要注意和临床症状、体征(如Glascow评分)结合,在二者相符的情况下,诊断意义比较大;当二者不符时,要注意是否存在影响PI值的其他因素,如基线的PI值就偏高,心率的因素等等,同时还要警惕是否有可能存在临床表现还不典型的情况,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果患者存在CCAICAMCA狭窄,或存在动脉血CO2分压变化较大的可能时,要谨慎诠释PI值,因为这时的PI值已经不能恒定、准确反应相应动脉分配区域脑灌注的变化了(血管管径可能发生变化)。在ICA待测血管有狭窄或痉挛情况下,替代的方法可以是选择监测基底动脉或其他血管。

近年来也有人提出了一些PI的相对固定参考值。J.Marti-Fabregas等人经过对108例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提出了一侧半球脑出血预后的判断标准:非病灶侧的PI值高于1.75提示30天内的高死亡率,敏感度80%,特异度94%。也有小样本的研究提示健侧大脑中动脉PI值高于1.5提示恶性MCA脑梗死的发生。我们不妨在临床上尝试使用这些试验的结果,但是最有意义的仍是动态监测。

  

  

引自 高山 黄家星《经颅多普勒超声的诊断技术与临床应用》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根据TCD频谱对颅内压升高的定性监测
 就医须知 医院位置
医院微信公众号(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