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正常检测方法(三)
2. 脑动脉的检测和鉴别 TCD通过特定的颅骨声窗,对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动脉环主干、椎-基底动脉进行血流动力学评估。由于每一动脉解剖位置、深度、血流方向、探测角度的不同,决定了TCD所检测的血管不同,在此重点介绍各动脉检测的手法和鉴别方法。
2.1 大脑中动脉
2.1.1 经颞窗 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是TCD常规检测中颅内动脉最先探测的动脉,也是最易获得血流信号的动脉。为了发现满意的声窗及血流信号,通常开始检测时,就将探头放置颞后窗,取样容积深度位于50~55mm,多为MCA主干,发射功率最大(100%),这是根据解剖结构及统计学结果所得出的血管检出率最高的检测部位。探头方向为前上方,或水平稍向上倾斜(图4-7)。
图4-7大脑中动脉检测声窗
A、B正面观MCA探测角度与血管之间的关系; C . 侧位观MCA探测角度与血管之间的关系;D.超声
束位于MCA主干
在深度50~55mm探测到朝向探头的血流信号即为MCA。为了获得最高血流速度,必须将探测深度和角度适当调整,多方向检测。当获得满意的MCA血流信号后,应将检测深度以2.0mm进阶逐渐减小,向MCA的远端探查,约在35~45mm深度得到低频双向、双支或单向、双支的血流信号,即为MCA的M2段(MCA的I级分支),是TCD所能探及MCA的最远端部位。个别患者头颅双顶径较小,测得分支血流信号的最浅深度可在25~35mm。此时,将检测深度由浅逐渐加深,至60~65mm范围,出现双向对称血流频谱,即ICA1分出MCA/ACA分支处,正向为MCA的近端MCA起始段,反向为ACA1,将探头角度稍向水平方向向下倾,可获得ICA1血流信号(图4-8)。典型的ICA1分支,取决于MCA/ACA1是否位于同一水平。这一典型特征并非所有个体均可探及。
图4-8 MCA远端至ICA1的血流频谱
A. 深度38mm,MCA远端分支,双向血流信号; B . 深度加深达54mm,为主干;C.深度在62mm出现对称分布的双向血流为MCAACA1分支水平;D.调整角度使ACA1血流信号消失,获得单一正向的ICA1频谱
如何确定MCA血流信号的准确性是检测结果是否可靠的关键。采用颈总动脉(commmon carotid artery,CCA)压迫试验,是一种有效的判别方法。通常采用:①CCA静态压迫试验:即压迫与MCA同侧的CCA约3~4秒钟,MCA血流信号明显减低,仅存接近基线水平的低平血流信号,放松压迫后,MCA血流明显升高,反应血管的代偿功能。②CCA动态压迫试验:采用震颤压迫与MCA同侧的CCA,MCA血流频谱出现与压迫试验节律一致的震颤式血流信号,放松压迫后血流速度无明显升高的特征(图4-9)。
图4-9 CCA压迫试验对大脑中动脉的鉴别
{C}{C}A、 {C}静态压迫CCA,MCA血流接近消失,放松压迫后血流代偿升高;B、动态压迫CCA,于MCA频谱中出现震颤性血流信号特征
2.1.2 经眼窗 当双侧颞窗均不穿透,为了尽可能了解MCA血流动力学,可经眼窗分别交叉检测,经左眼窗探查右侧MCA,右眼探查左侧MCA。但存在一定的难度。检测方法:在获得同侧虹吸部任何一段的血流信号的基础上,探头移向眼眶外缘,声束方向直接朝向正中线及对侧半球。探头与眼睑之间用适量的耦合剂,利于声束角度的调整,逐渐加深检测深度,通常在70~95mm,探测到背向探头的血流信号,静态压迫该侧CCA(与MCA同侧),出现与颞窗检测一致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则获得的血流信号即为MCA。经眼窗探查MCA时,可适当增加探头发射功率,但不能大于30%,不能长时间以高发射功率进行检测。因此,经眼窗对MCA的探测,需要熟练掌握TCD操作技巧。
2.1.3 一侧声窗检测双侧半球血流的方法 当颞窗只有一侧透声满意时,可通过一侧检测到对侧血流信号,从而提高疾病的检出率。例如,当获得右侧半球血流参数后,以右侧ACA为基本探测角度,逐渐加深探测深度,可获得与右侧ACA同时出现或右侧ACA 消失后再出现的朝向探头方向的左侧ACA信号。在左侧ACA的基础上继续加深深度,出现双向的血流信号,即达到对侧半球的ICA1分支水平,朝向探头者为对侧的ACA,背离者是对侧MCA的近段,并且随深度的进一步增加,ICA1分支频谱特征消失,可获得对侧MCA主干血流信号。采用一侧声窗检测双侧半球血流的方法,对于操作者有一定难度,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检测动脉的鉴别。同样,可以采用CCA压迫试验。需要指出的是,CCA压迫是在检测声窗的对侧。例如,在右侧声窗检测左半球动脉时,应同时压迫左侧的CCA,其结果与上述CCA压迫产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是一致的。对于上述操作方法的实施,需要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进行。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