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正常检测方法(七)
2.7 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基底动脉
通常采用坐位检测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基地动脉(basilar artery,BA)、
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 artery,PICA),如图4-19所示。在患者行动不便、体力虚弱、不能坚持坐位检查时,可采用侧卧位。当患者为重病、意识不清、手术后等原因,只能仰卧位,可采用去枕平卧,颈部相对悬空,有探头操作的一定空间即可。
对VA、BA、PICA进行检测,探头功率要减小,通常用60%强度声波功率。探头位于枕骨大孔中央或枕骨大孔旁。声束朝向眉弓,取样容积深度为60~80mm,可获得VA血流频谱。双侧VA的区别在于探头检测角度的调整,也可采用旁枕骨大孔方法,探测完一侧VA后,将探头水平移动到另一侧。在VA基础上,取样容积深度调整在55~65mm时,可以检测到与VA血流对称的朝向探头的血流频谱。即为PICA。同样以VA为基础,随检测深度的增加,达到80~120mm时,血流信号出现自然性升高,此处血流即为双侧VA汇合成BA的初始血流信号。适当调整取样深度,获得相对稳定的血流速度,记录BA的检测结果。
椎动脉压迫试验:在茎骨乳突水平压迫一侧的VA(枕段),出现该侧VA信号的消失,对
侧VA血流相对升高;若对侧VA代偿功能正常,则BA血流不受影响,见图4-20。
2.8 颈动脉检测
采用2.0MHz脉冲波和4.0MHz连续波多普勒探头,可以对颈动脉病变进行评价,包括CCA、ECA、ICA。但检测方法各有不同。
连续波多普勒检测方法,是将探头放置于锁骨上窝颈总动脉近端,沿胸锁乳突肌内缘上行移动扫查,声束与血管之间角度小于45°。首先检测CCA血流,在甲状软骨水平,探头轻度向前内侧倾斜,获得相对CCA增加的高阻型血流信号(ECA);声束向后外侧扫查,为相对低搏动性ICA血流信号。
脉冲波多普勒是通过对深度的调整,完成对CCA、ICA、ECA的血流检测。利用2.0MHz
探头,功率降低至5%~10%,深度为25mm(最浅深度),探头表面涂以较多的胶冻状不易液
化的超声耦合剂。探头放置部位同连续波多普勒探头,但不需移动探头,可通过增加深度分别检测ICA、ECA。通常在30~35mm可探测到ICA与ECA分支血流频谱(图4—21),继续增加
深度40~80mm,个别可达l00mm,可以获得单纯的ICA颅外段全程血流信号,图4—22是采用2.0MHZ脉冲波探头对颅外段ICA从深度25mm~71mm的检测结果。脉冲波多普勒与连续波多普勒比较,对CCA、ICA、ECA检测有其优势的一面。检测完颅内血管后,无需转换探头,仅需减低深度和功率。特别是对ICA的检测,不必局限在近端,可将颅外段全程血流动力学进行评价。
无论是脉冲波多普勒或连续波多普勒方法,对ICA、ECA检测均存在如何鉴别的问题。首先从血流搏动性分析,正常ICA具有低搏动性、收缩期与舒张期流速是对称的,即PI指数在 0.65~1.10。其次,可采用同侧颞浅动脉震颤压迫试验对ICA、ECA加以区别。因颞浅动脉是 颈外动脉的分支,对颞浅动脉震颤压迫时,经血管内血流的传导作用,ECA出现舒张期震颤型血流频谱特征;若为ICA,则仅出现基线水平上短促的线条状高强度信号,是经骨传导的声波信号(图l4—23)。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