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狭窄的TCD检测特征(二)
3 . TCD对于血管狭窄检测诊断的意义 无论是颈内动脉系或椎-基底动脉系血管狭窄,TCD检测的意义在于发现狭窄的部位和评估狭窄血管的长度。当前,介入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对于MCA或VA、BA血管狭窄可采用球囊扩张术或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特别是针对青壮年患者的单支性血管狭窄,早期发现病变,接受介入治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图5—4(1)、(2)是同一患者不同时间TCD检测结果。两次检测时间相隔3月,原MCA血管重度狭窄发展为血管闭塞,血管造影证实左侧MCA远端为左侧PCA和左侧ACA侧支供血。因此,单支血管狭窄,特别是MCA狭窄,TCD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是可靠的。
3.1 TCD对介入治疗的检测评价:既往血管狭窄通常采用血管扩张药物治疗。对于重度狭窄患者,药物治疗达不到满意的治疗效果。采用球囊扩张术或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近年来治疗血管狭窄的重要手段。特别是MCA和VA、BA血管狭窄,介入治疗已获得成功。TCD对于介入治疗的检测目的在于观察术前、术后或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术后远期治疗效果的随访。因为实施介入治疗的患者,不可能反复接受血管造影这种有创检查手段来确定
有无血管再狭窄的可能。特别是单纯气囊扩张术,再狭窄的可能性较高。而TCD检测可以反
复多次检测,对病人无伤害。
图5-4(1) 典型病例的频谱分析
患者,男性,右侧肢体TIA发作,第一次TCD检测结果左侧MCA重度狭窄。A.左侧MCA主干Vp=400cm/s,
Vm=306cm/s,EDV=262cm/s;B.左侧MCA远段 Vp=31cm/s,Vm=20cm/s.EDV=15cm/s;C.患侧 ACA流速相对升高;D.血管造影显示左侧MCA主干狭窄
3.2 TCD对于血管狭窄患者实施介入冶疗前的检查包括:①常规检测双侧半球血流,对狭窄动脉主干、远端多个深度反复检测,可以获得准确的流速指标。同时记录患侧相邻动脉血流, 观察侧支供血的存在。②术后检测与术前一致,并做比较,记录相关参数,作为术后长期随访
的基础参数。图5-5为MCA狭窄后,采用球囊扩张治疗术前后TCD检测结果。
4.颅内动脉狭窄的鉴别 由于颅内动脉狭窄产生的血流速度升高与某些脑血管病变引起的高流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影响检测结果的判断,所以,应进行鉴别。
图5-4(2) 典型病例的频谱分析
同一患者3个月后TCD检测结果。A、B、C.左侧MCA:主干至远端均为低弱的血流信号,血流方向由皮质
向内,左侧MCA远端测得反向血流(背离探头方向);D、E.患侧PCA (P2段)、ACA血流代偿性升高,PI值相对减低.说明血管扩张; F,血管造影证实左侧MCA主干闭塞,ACA、PCA扩张,向MCA远端供血
图5—5 TCD对MCA病变介入治疗前后的血流检测和造影结果
患者,男性,左侧MCA狭窄,球囊扩张前后TCD和血管造影结果。A.术前左侧MCA远段为低搏动性血流
改变,PI=0.47;B.左侧MCA主干流速异常升高,Vp=299cm/s,Vm=217cm/s,EDV=176cm/s;C、D.术后左侧MCA远段和主干恢复正常搏动性血流,流速正常;E.血管造影显示左侧MCA重度狭窄;F.球囊导管在狭窄的MCA管腔内;G.扩张术中的左侧MCA血管影像;H.左侧MCA完全扩张的血管影像
4.1 脑血管痉挛:从病因上分析,脑血管痉挛多发生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其发病急骤,脑血流速度为广泛性升高,并随病程的发生、发展、缓解而发生典型的动态变化,无血流速度的阶段性改变。功能性血管痉挛多发生在血管性头痛患者,以年轻患者多见,呈周期性发作。血流速度升高,无频谱形态异常,通常治疗前后血流速度有明显不同。脑血管狭窄与血管痉挛的鉴别要点如表5-1。
4.2 动静脉畸形:本病为动静脉之间短路、局部异常扩张的血管团形成,呈低阻力、高血容量血流动力学改变。收缩期与舒张期血流速度非对称性升高,舒张末流速增加相对明显,并
出现“毛刺样”改变,PI值明显减低。凡是参与动静脉畸形血管团供血的动脉均具有上述血流
特征。详见第九章。
4.3 侧支循环效应:由于颅外段ICA狭窄或闭塞,往往出现双侧半球血流不对称性改变。表现为病变侧流速减低,健侧流速由于代偿相对升高。长期高流速血流冲击可造成内膜损害,使流速进一步增加。此种情况若不做颅外段ICA的检测,容易将正常侧支循环代偿性血流升高的动脉视为血管狭窄,而将病变侧血流视为正常,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此时,分别做双 侧的CCA压迫试验,可以避免上述错误的出现。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