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西仓
2009-7-22
一、肌电图、诱发电位介绍
肌电图、诱发电位是针对神经肌肉疾病的功能学检查,其各个项目的组合运用可以协助定位肌肉→运动终板→周围神经(分节段)→神经根(包括马尾)→脊髓前角→脊髓(骶、腰、胸、颈)→脑干→皮层及皮层下各段的病变。将分三部分为大家介绍:(一)、肌电图、诱发电位的各种检查项目和意义;(二)、各科需行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的疾病和各种疾病应该检查的项目;(三)、肌电图、诱发电位报告单的阅读。
(一)、肌电图、诱发电位的各检查项目和意义
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项目繁多、功能各异,适应的病种多达上百种,下表列出不同部位病变适用的检查项目。某些特殊检查主要是针对特定器官的,这里只是指出它们在神经系统鉴别诊断中的可能应用,在第二部分中将有详细介绍。
表一、各类疾病适用的检查项目
病种
项目 |
肌病 |
神经肌肉
接头病 |
周围神经
病变 |
脊髓病 |
脑干病 |
大脑病 |
常规肌电 |
√ |
√ |
√ |
√ |
√ |
√ |
运动传导 |
√ |
√ |
√ |
√ |
√ |
|
感觉传导 |
√ |
|
√ |
√ |
|
|
F波 |
|
|
√ |
|
|
|
H反射 |
|
|
√ |
√ |
|
|
重复刺激 |
√ |
√ |
|
|
|
|
瞬目反射 |
|
|
|
|
√ |
√ |
体感诱发 |
|
|
√ |
√ |
√ |
√ |
听觉诱发 |
|
|
|
|
√ |
√ |
视觉诱发 |
|
|
|
√ |
√ |
√ |
运动诱发 |
|
|
√ |
√ |
√ |
√ |
事件诱发 |
|
|
|
|
|
√ |
术中监护 |
|
|
√ |
√ |
|
|
巨肌电图 |
|
√ |
|
√ |
|
|
皮肤反应 |
|
|
√ |
|
|
|
耳蜗电图 |
|
|
|
|
√ |
|
眼电图 |
|
|
|
|
√ |
|
视网膜电图 |
|
|
|
|
√ |
|
单纤维肌电 |
√ |
√ |
|
|
|
|
三叉神经体感诱发 |
|
|
√ |
|
√ |
|
阴 茎
体感诱发 |
|
|
√ |
√ |
|
|
(二)、应进行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的疾病及申请检查项目
总结数十年神经电生理经验,临床表现为
“手脚麻木”、“四肢无力”、“肌肉萎缩”、“神经外伤”、“视听障碍”的病人首选检查应为肌电图、诱发电位。下面分别介绍肌电图、诱发电位在临床各相关科室的应用。
1、神经内科
神经内科是与神经电生理检测联系最为紧密的临床科室之一,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几乎涵盖了神经内科所涉及的各类疾病。
A、周围神经卡压症
周围神经卡压症的彻底治疗依靠外科手段,但患者的首诊往往是神经内科。神经电生理检测可以准确定位损伤神经、部位、损害程度,以此可以确定是否转外科治疗。临床常见的神经卡压症也有十余种,将在骨科病中作详细介绍。
B、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 检查项目:
必查:上下肢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F波、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选查:面神经肌电图和运动传导、上肢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发病的早中晚期均适用,可以准确定位周围神经损害的范围、类型以及损害程度,作为临床治疗、估计预后的参考。治疗后检查,可以评价治疗结果。
C、运动神经元病
* 检查项目:
必查:常规肌电图(+胸段脊旁肌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F波、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选查:胸锁乳突肌、面神经肌电图和运动传导、上肢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瞬目反射。
* 意义和价值:发病的早中晚期均适用,可以准确定位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范围、损害程度,作为分型的依据。因为该类疾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所以诊断该病应慎之又慎,神经电生理检测是目前临床最有效、可行的发现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客观手段。此病检测中,必须要求感觉传导、体感诱发电位正常,否则,应首先找到感觉异常的原因。
D、脊髓变性病(视神经脊髓炎、特发性脊髓炎、蛛网膜下腔炎等)
* 检查项目: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下肢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
选查:上肢体感诱发电位、F波、H反射。
* 意义和价值:可以定位脊髓损害的范围、功能损害的程度,除外周围神经病变。
E、多发性硬化
* 检查项目: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下肢体感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
选查:运动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神经电生理检测可以发现亚临床病灶,是评估该病病灶数目、预后的有效手段。
F、脑干病变
* 检查项目:
必查:面肌肌电图、面神经运动传导、听觉诱发电位、下肢体感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瞬目反射。
选查:运动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评价脑干内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运动等传导通路以及三叉神经→面神经核通路的功能。
G、脑出血与脑梗塞
* 检查项目:
必查:上肢体感诱发电位、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
选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运动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评价大脑皮质的视觉、本体感觉、运动等功能区以及皮层下传导通路的受累程度。
H、重症肌无力
* 检查项目:
必查:常规肌电图、重复电刺激、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选查:单纤维肌电图
* 意义和价值:重复电刺激阳性提示神经肌肉接头改变,常规肌电图和传导检测可以除外神经干和肌肉的其它病变。
I、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 检查项目: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 意义和价值:常规肌电图可以确定肌性损害的部位,对该病的定性和分型具有指导意义,传导检测可以除外神经系统其它病变。
J、周期性麻痹
* 检查项目: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重复电刺激。
* 意义和价值:常规肌电图和传导检测可以除外神经干和肌肉的其它病变,重复电刺激试验除外神经肌肉接头改变,常规神经电生理检测正常从反向支持该病的诊断。
K、面瘫
* 检查项目:
必查:面肌肌电图、面神经运动传导、瞬目反射。
* 意义和价值:可以准位面瘫的神经损害部位(面神经管→面神经核→核上性),协助确定治疗方案,评价疗效。
2、神经外科
A、脑外伤、脑部肿瘤
* 检查项目:
必查:上肢体感诱发电位、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选查: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评价大脑皮质感觉、运动等功能区以及皮层下传导通路的受累程度。
B、脊髓肿瘤
* 检查项目:
必查:上肢体感诱发电位、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选查:运动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评价脊髓感觉、运动传导功能受损程度、部位,对手术有一定的参考。
C、脊髓外伤
* 检查项目:
必查: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选查:上肢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评价脊髓功能受损程度、部位,早期检查可以较准确的判断预后,对手术有一定的参考。
D、术中监护
* 检查项目:
必查: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应用于脊髓手术)。
* 意义和价值:监测脊髓功能,预防术中脊髓损害。
3、骨科与手外科
A、周围神经卡压症
为一组不同的周围神经在特定部位的卡压导致的麻木、无力、肌萎缩的综合表现,种类繁多,这里介绍几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
a、腕管综合症、肘管综合症、尺管综合症、胸廓出口综合症、旋前圆肌综合症
为一组正中神经和/或尺神经(或臂丛神经内侧束)在不同部位受压的改变。
* 检查部位:正中神经及其支配肌肉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分段)、感觉传导。
选查:上肢体感诱发电位、F波。
* 意义和价值:定位损害部位、程度,一般来讲,“中度损害”是手术治疗的指征。治疗后检查,可以动态观察恢复情况。
b、星期六麻痹
* 检查部位:桡神经及其支配肌肉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选查:F波。
* 意义和价值:定位损害部位、程度。治疗后检查,可以动态观察恢复情况。
c、梨状肌出口综合症
* 检查部位:坐骨神经及其支配肌肉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选查:下肢体感诱发电位、H反射、运动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定位损害部位、程度,该病症状、体征极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混淆,电生理检测是鉴别二者的有效手段。
d、腓总神经麻痹、跖管综合征
* 检查部位:腓总神经及其支配肌肉、胫神经及其支配肌肉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选查:下肢体感诱发电位、H反射、运动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定位损害部位、程度,该病症状、体征极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混淆,电生理检测是鉴别二者的有效手段。
e、特殊神经卡压
腋神经、肩胛上神经、胸长神经、副神经等
* 检查部位:被卡压神经及其支配肌肉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 意义和价值:电生理检测是发现损伤神经的有效手段。
B、脊柱侧弯、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
*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选查:H反射、上肢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术前确定神经根、脊髓受损程度,术中检测预防脊髓损伤,术后观察恢复情况。
C、脊髓空洞症
*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选查:F波、上肢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此病易与正中神经、尺神经周围性卡压以及运动神经元病等混淆,神经电生理检测可以鉴别诊断。
D、臂丛神经损伤
*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选查:F波、上肢体感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神经电生理检测定位臂丛神经损伤的部位:根性撕脱→干性损害→束性损害,为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参考。
E、骨折并神经损伤
肱骨→桡神经、前臂→正中/尺神经、骨盆→骶丛、股骨→坐骨神经、小腿→胫/腓总神经。
* 必查:相关肌肉神经,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 意义和价值:定位神经损害部位、程度,为术前参考。
F、术中监护及术中肌电图
* 必查:术中肌电图、运动传导、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术中直接检测受损神经功能、监测脊髓、颅神经、大脑皮层功能,预防神经、神经根、脊髓及颅神经损伤。
4、儿科
A、婴儿型GBS、婴儿型运动神经元病、脑瘫
*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选查:F波、下肢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根据神经电生理的表现特征可以鉴别诊断。
B、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见神经科部分)
C、脊髓灰质炎与肠病毒感染、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
*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选查:H反射、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根据神经电生理的表现特征可以鉴别诊断。
5、免疫风湿科
A、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风湿与类风湿
* 必查:常规肌电图(肢体近心端肌肉为主)、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选查: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肌电图肌源性损害可以协助确诊,同时提示该类疾病的进展程度。
6、内分泌科
A、糖尿病、甲亢
* 必查:常规肌电图(肢体近心端肌肉为主)、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选查: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可以发现周围神经或者中枢神经损害,同时提示疾病的进展程度。
B、代谢性肌病
* 必查:常规肌电图(肢体近心端肌肉为主)、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选查: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该类疾病有其肌电图改变的特征。
7、呼吸科
A、呼吸麻痹
* 必查:膈肌肌电图、膈神经运动传导。
选查:下肢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鉴别呼吸肌麻痹的原因。
8、肿瘤科
A、癌性肌病、癌性神经病
*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重复电刺激、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选查:上肢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判断是否有肌性、神经性损害,对治疗和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B、放射性臂丛神经损害、放射性脊髓病
*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选查:上肢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治疗前后检查的对比,可确定神经系统损害的原因是否由放射治疗引起。
9、眼科
A、眼球运动障碍
* 必查:眼外肌肌电图。
* 意义和价值:确定是否为动眼神经病变。
B、视力障碍(球后视神经炎、视交叉病变、后颅窝占位)
* 必查:视网膜电图、视觉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通过全/半野刺激可定位视觉系统损害部位。
10、耳鼻喉科
A、听力障碍的鉴别
* 必查:耳蜗电图、听觉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确定耳蜗及脑干听觉通路的功能。
B、术中监护
* 必查:术中面神经监护。
* 意义和价值:预防乳突等手术对面神经的损害。
11、口腔科
A、颌面部占位
* 必查:面肌肌电图、面神经传导。
选查:瞬目反射。
* 意义和价值:评价面神经功能。
B、术中监护
* 必查:术中面神经监护。
* 意义和价值:预防手术对面神经的损害。
12、泌尿科
A、排尿功能障碍
* 必查:盆底肌肌电图、脊旁肌肌电图、运动传导、下肢体感诱发电位、阴 茎诱发电位。
选查:运动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确定脊髓、马尾功能。
B、性功能障碍
* 必查:阴 茎诱发电位。
选查:运动诱发电位、盆底肌肌电图、脊旁肌肌电图。
* 意义和价值:确定性功能障碍的原因。
13、皮肤科
A、皮炎
* 必查:常规肌电图(肢体近心端肌肉为主)、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选查: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为鉴别诊断该病与皮肌炎提供一定参考。
B、带状疱疹
* 必查:下肢体感诱发电位、节段性体感诱发电位。
选查:常规肌电图(肢体近心端肌肉为主)、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 意义和价值:除外神经系统其他病变,部分病人可在疱疹出现之前发现肋间神经损害。
(三)、肌电图、诱发电位报告单的阅读
表二、我中心现用报告样本:
贵州省人民医院
神经电生理中心
肌电图诱发电位报告单
姓名:****** 性别:男 年龄:45 检查号:070276 身高: 体重:
科别:骨门 住院号: 病区: 床号: 检查日期:2007.06.28
检查数据: (数据区) |
────────────────────────────────────────────────────
检查项目→针极肌电:
────────────────────────────────────────────────────
肌肉名称 纤颤 正相 束颤 其它 时限(ms) 波幅(mV) 面积(mVms) 面积/幅度 相数 多相比
────────────────────────────────────────────────────
右拇短展肌 — — — 最大 16.02 1.055 1.920 3.775 7 2/6
最小 11.21 0.233 0.520 2.357 2
大用力→干扰相 平均 14.98 0.581 1.157 3.232 4.1
右小指展肌 — — — 最大 21.63 1.127 2.690 5.807 7 3/9
最小 9.614 0.195 0.526 2.025 2
大用力→混合相 平均 15.69 0.597 1.203 3.365 4.1
────────────────────────────────────────────────────
检查项目→运动传导:
────────────────────────────────────────────────────
神经名称 刺激位置 潜伏期(ms) 波幅(mV) 面积(mVms) 距离(mm) 相对潜伏期(ms) 速度(m/s)
────────────────────────────────────────────────────
右正中神经 腕 8.991 6.015 5.025 8.991
记录→拇短展 肘 13.69 3.833 3.151 188 4.706 39.94
腋 16.89 3.318 3.925 192 3.198 60.03
右尺A神经 2.775 10.85 5.663 2.775
记录→ 5.189 22.81 7.848 139 2.413 57.58
7.180 19.34 5.604 92 1.991 46.20
8.930 20.07 6.477 105 1.749 60.00
────────────────────────────────────────────────────
检查项目→感觉传导:
────────────────────────────────────────────────────
神经名称 刺激——记录 潜伏期(ms) 波幅(mV) 面积(mVms) 距离(mm) 相对潜伏期(ms) 速度(m/s)
────────────────────────────────────────────────────
右正中神经 食指 →腕 2.534 1.680 1.314 155 2.534 61.15
未完数据附后 |
分 析: |
(分析描述区)
|
结 论:
(结论区)
|
操作者: 日 期:200
国内各医院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报告格式各式各样,大体为两种:一是检测仪器打印出设定的格式报告,报告医师手书分析和结论;二是自己的报告模板(印刷或电脑),填写数据。各厂商的仪器所产生的报告样式和各实验室设计的模板样式均不相同,但在阅读报告时最重要的是抓住任何样式的报告都有的三个区域:数据区、分析区、结论区。
1、 数据区
此区域中罗列了受检者所有检查项目的实际检测数值这些数值是得出结论的基础。各个检测项目的正常值十分繁多,版面所限,不可能在此一一列出,阅读报告时,对照描述区的描述来看检测数据,就会对各项目正常值有大致的了解。有兴趣的详细了解各项目原理、正常值的,可以用各种方式与我们取得联系,具体讨论。
2、 分析区
此区域对数据区的实测值与正常值进行简要的对比、描述,必要时说明各种改变的相互关系。在此区域中,常出现一些专用的英文缩写,这里列出部分较常用的以供参考:
MUP:运动单位电位
MCV:运动传导速度
CMAP: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测定运动传导速度时产生)
SCV: 感觉传导速度
SNAP: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测定感觉传导速度时产生)
SEP:体感诱发电位
MEP:运动诱发电位
Blink:瞬目反射
VEP:视觉诱发电位
BAEP:听觉诱发电位
RNS:重复电刺激实验
PL, Lat:潜伏期
3、 结论区
传统的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测报告结论有三种:A、未见明显特征性改变;B、肌源性损害;C、神经源性损害。本中心认为这样的结论与现阶段神经电生理检测具有的能力远远不符,也距离临床的需求相去甚远,所以本中心的报告力求做到“
定性、定位、定程度”。
定性: 肌性?神经性?
定位: 肌性损害的部位;受损神经的部位。
定程度:肌性损害的程度:典型、较肯定、可疑
神经损害的程度:轻、中、重度
表三、常见的报告结论与可能对应的临床诊断
结 论 |
对 应 疾 病 |
左肘部尺神经中度损害 |
肘管综合症 |
多发性周围神经末梢型损害 |
末梢神经炎 |
多发性周围神经近心端损害 |
经典格林——巴利氏综合症 |
多发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害 |
运动神经元病 |
典型肌源性损害 |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 |
肌源性损害 |
肌炎、皮肌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