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常识(四十)
癫痫常识(四十)
108. 什么是Rasmussen脑炎?
今天我们将向大家介绍一种与癫痫密切相关的特殊脑炎----Rasmussen脑炎(以下简称RS),该型脑炎首先由Ras-mussen于1958年报道3例,年龄18个月~5岁。它是一种以顽固性癫痫、进行性的偏瘫及智能减退为三大主征的特异性进行性疾病, 临床上常见于儿童,主要影响一侧半球, 临床表现为逐渐加重的局部性运动性癫痫发作,常发展为持续性部分性癫痫,抗癫痫药物不能满意控制发作。目前有病毒学说及自身免疫学说两大病因假说, 外科手术是最能缓解症状,远期效果最好的治疗方法进行性疾病。该疾病早期诊断困难,临床上应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以期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对阻止神经功能进行性缺损(尤其是儿童) 有重大意义。
RS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现多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曾提出可能为RS病因的假说有慢性持续性病毒感染、急性病毒感染诱发局部免疫反应、自身免疫疾病等。由于RS的脑病理与慢性脑炎相同,故提出慢性病毒性脑炎的可能,但在过去30余年中,虽然作出不懈努力以寻找RS脑组织内病毒物质的存在,均未能成功。
本病临床表现特点最初的症状是局部性癫痫发作,起病年龄平均约为7岁(14个月~14岁),10岁以内者占80%。也可起病于少年(13~14岁)或成人,但少见。在癫痫发作以前,发育多为正常,无外伤史;数月之内有急性炎症性疾病者少见。一般没有免疫疾病史。病程为进行性,癫痫逐渐加重,并出现偏瘫和认知障碍,临床经过与脑内由限局性慢性炎症发展为炎症脑萎缩的病理改变过程相符合。
Andermann(1991)对48例RS做了总结。病初的癫痫发作形式主要是局部性运动性发作,约占80%;偶有放电的泛化而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少数病例(约20%)以全身性发作开始,但在病程中仍以局部性发作为主要的发作形式。抽动的部位主要见于口角、眼睑、手指或前臂,为振幅不大的快速阵挛。有时可见Jaeksonian发作,由VI角抽动逐渐波及上肢,或波及半身。发作频繁,56%表现为持续性部分性癫痫,持续数小时、数日、数月或更长。从初次癫痫发作到出现EPC之间的间隔时间不定,一般是1~2年。约21%的病例发生全身性惊厥持续状态。
病程进行的速度各例不同,由数月至数年、数十年不等。最终都发展为持续性癫痫发作、偏瘫、认知缺陷和行为异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可以将全部病程大致分为三期,但其间并无严格界线。第一期以进行性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尚未出现永久性偏瘫和认知障碍。此期对于多数有持续性部分性癫痫的病例来说,诊断较易;对于持续癫痫发作的病例,可根据逐渐加频而药物不能控制的部分运动性发作而疑及RS。第二期开始于起病后3个月至10年不等,多在5年以内,出现进行性偏瘫。偏瘫可能是发作后暂时瘫痪的积累,也可能与发作无关,是脑病理改变直接引起的后果。认知缺陷、智力衰退见于85%以上的病例,其程度各不相同。17%有性格改变和行为异常。此外还有大脑半球其他功能受损的表现,如失语(18%),偏盲(49%),躯体感觉障碍(29%),构音障碍(23%),以及视觉障碍、舞蹈样不自主动作等。此期持续时间从2个月至10年不等。第三期病情相对稳定,发作频率减少或停止,但仍处于瘫痪和智力衰退状态。
RS可起病于少年和成人。少年期(13~16岁)开始的RS,临床和病理特征与10岁以下儿童相似,但病程经过较良性,持续性部分性癫痫发作较少,而较多见枕叶病理改变和视觉症状,如幻视、偏盲等。有的病理改变较限局。成人起病的RS与少年起病者相似,较良性,有的没有认知障碍。因此有学者认为,少年和成人Rs在手术治疗方法上与儿童RS有区别,不一定做半球切除,只做脑病灶的限局性切除即可。
RS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表现和脑病理改变。临床的3个主要症状是进行性癫痫发作、偏瘫和认知障碍,但尚需实验室检查的确诊。RS时脑脊液可为正常,或有少量淋巴细胞和轻度蛋白增高。脑电图检查可见背景活动慢化,或有δ波爆发,多为双侧性异常,以一侧为主,90%两侧不对称。发作间期可见弥漫性、以一侧为主的棘波灶,以额、颞区为著。约45%有两侧同步、频繁的不规则棘慢波,杂以多形慢波。也可在一侧前头部有持续性高幅节律性慢活动,夹杂棘波。脑电图改变与临床的进行性恶化有一定相关,晚期出现严重的一侧性脑萎缩时,健侧的异常可能更为突出。发作期脑电图很难判定放电的起始部位,可为一侧开始,或为多灶性开端;脑电图放电与临床发作的相关性有时并不明显。必要时需做脑皮质活检以显示特殊的病理改变。
神经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确定局部病变的性质、范围、病情进展情况及治疗效果的判定。CT可见脑萎缩现象(脑室扩大,以颞角最著,外侧裂增宽)。MRI对早期诊断有帮助,常可见颞叶内侧病变,据认为,小儿频繁局部性运动性发作,加上MRI早期表现,就应考虑RS的可能(1998)。SPECT也对早期诊断有帮助,有时比MRI更早发现颞叶血流低灌注区,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SPECT还可发现在脑电图放电最大的区域有血流灌注增加,同时在治疗后随着临床好转缺血性影像也明显好转,显示治疗的有效性。PET检查可见受累半球有限局性葡萄糖代谢率减低。MRS(磁共振光谱)可早期发现脑损伤,在MRI尚未显示异常时即可发现神经元损伤及脱失,此外,还证明局部乳酸堆积是持续局部癫痫发作的后果而不是由于RS本身。
RS需要与许多疾病鉴别,如伴有持续性部分性癫痫的疾病、脑皮质发育不良、脑灰质变性、朊蛋白病、慢病毒感染、海绵样脑病、线粒体脑病(MELAS)、脑错构瘤等。
本病的治疗效果目前不太乐观,主要是对症治疗,即控制持续性部分性癫痫和其他类型的难治性癫痫发作,曾试用过各种抗癫痫药物,均未得到满意效果。
RS的病因治疗也较复杂。根据病因的不同学说,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主张病毒感染者,用各种抗病毒药物,如无环鸟苷、齐多夫定、更昔洛等,均未见确实效果。
免疫抑制剂的效果尚无结论,如激素、ACTH、环磷酰胺等。但多数认为仍可以试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抗癫痫、保护血脑屏障、或抗炎作用。治疗方法举例:先静脉注入甲基强的松龙400mg/m2,隔日一次,共3次;然后13服强的松2mg/kg·d,持续应用3~24个月,在此期间逐渐减量。有人认为应用数月后可以使发作减少,神经症候好转,对于病程在15个月以内者,效果较好。此外,脑室内注入a干扰素似有一些效果。目前认为,在针对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治疗尚未推广施行之前,比较有效的方法有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血浆置换、外科手术。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RS是Walsh(1991)首先提出的。Hart等(1994)用大剂量MG单用或与激素合用,治疗19例RS,疗效不一致,有好转,也有无效者。Wise等(1996)、Martland等(1997)在其他方法治疗无效后,开始IVIG,剂量为400ms/ks.d,5天为一疗程,每2~4个月重复一个疗程,结果满意。Martland等对6岁病儿在起病3个月后开始WIG,在完成第二个疗程后症状好转,发作停止,轻偏瘫恢复。Wise等对14岁病儿在起病后6个月开始MG,共做了12个疗程,历时3年10个月,病情稳定,发作减少,偏瘫停止进行,认知和社会适应功能良好,患者完成了中学课程,并进入大学。其脑电图和MRI仍保留额区的限局性异常。此病儿的临床进行性病程和脑病理(脑组织活检)都确定RS的诊断。ⅣIG治疗未见不良反应,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阻断内源性抗体的合成,缺点是价格昂贵。
血浆置换的治疗方法是根据RS的自身免疫机理提出的,目的是将血中抗GluR3抗体滤除。血浆置换后,病儿发作减少80%,认知、语言也有明显改善,但数周或数月后有可能复发。一般认为血浆置换尤其适用于病程急剧恶化或癫痫持续状态时。
外科手术被认为是在未找到特异性病因治疗的情况下,唯一能使发作停止的方法。手术进行越早,病程越短,年龄越小,效果越好,可使病儿生活质量改善,防止由于持续性癫痫发作造成的认知功能下降,也可避免抗癫痫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前多做局部病灶切除,效果不满意,癫痫容易复发。现多行一侧大脑半球切除,或次全切除,可以使发作和智力倒退中止进行。优势半球切除术时应注意到语言功能的问题,尽量防止术后失语的发生。对小年龄患儿,优势和非优势半球分化尚不完全,健侧半球可逐步代偿被切除半球的语言和运动等功能。功能性半球切除术是当前采用的方法,该方法切除患侧额叶后部、中央区、顶叶前部及全部颞叶,切断残存额叶和顶枕区之间的连接,同时行胼胝体全部切断。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在解剖学为半球次全切除,但在生理上可达到大脑半球全切除的效果,并可避免脑表面含铁血黄素沉积症等手术合并症。无论如何,外科手术还不能认为是本病最终的治疗方法,针对RS的自身免疫机制寻找更好的预防和干预方法是当务之急。
(未完待续)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