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常识(四十三)
癫痫常识(四十三)
115. 什么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额叶癫痫?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额叶癫痫(Autosomal dominant nocturnal frontal lobe epilepsy, ANDFLE),是一种睡眠时发作的特发性局灶性癫痫综合征,睡眠时出现手足痉挛、抽动,以及呼喊,尖叫等症状较常见,常被误认为睡眠障碍等非癫痫性发作。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额叶癫痫于1994年首先由Ingrid E. Scheffer等描述,以夜间成串的运动症状发作为其显著的临床特征。1995年Steinlein等首先发现其致病基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单基因遗传的局部性癫痫。
该病的病因目前认为是编码乙酰胆碱受体的基因出现了变异,已知四种基因变异可导致ANDFLE, CHRNA4[1],15q24[2],CHRNB2[3], CHRNA2[4]。
睡眠时运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症状为其特征,多于幼年发病,常被误诊。
起病年龄从2个月~52岁,平均11.7岁。53%在10岁以前起病,35%在10~20岁起病。所有患者均有睡眠中的发作,58%在刚入睡后不久,48%在凌晨,9%报告全夜可有发作,30%日间小睡时也有发作,58%的病人可有少量的觉醒期发作。发作频率76%为成串的发作,每夜4~11次,平均7.7次,24%的病人每夜仅发作1次。发作时间短暂,一次发作持续5秒~5分钟,平均74秒。
发作开始时表现为喘息,呻吟或发出单个的词,常常睁眼,表情恐惧,双眼凝视或上翻。口部或手的自动症不常见。突出表现为躯体运动性自动症,如突然坐起,猛烈的过度活动,髋部向前用力,全身强直性僵硬,阵挛性抖动及肌张力不全样运动;或突然抬头、摇头、头部后仰;上肢可上举或投掷样动作,下肢可过度伸展、划圈、踏车样运动或四肢节律样运动。病人可在床上爬来爬去甚至坠床致伤。部分病人能意识到发作但不能控制,能听到外界的声音但不能作出反应,事后能回忆发作过程。部分病人发作时意识丧失,表明有继发全身性发作。发作后意识立即恢复,很少有发作后意识障碍或发作后头痛。上述症状提示发作起源于或累及到额叶辅助运动区。
在同一家族内不同病人的发作程度轻重不等,重者发病年龄早,每夜均有成串发作,甚至导致睡眠严重缺乏;轻者仅在青春期有短时间的发作,这种病例只有通过系统的家系调查才能被诊断。多数为间断的成串发作。诱发因素包括紧张、疲劳等,女性可因月经、妊娠或绝经而使发作频繁增加或减少。患者智力正常,神经系统检查及神经影像学检查正常。
根据临床表现,病史,脑电图检查可确诊。
夜间频繁而短暂的运动性发作,以姿势性或扭转性强直、肌张力不全样运动、发声及躯体自动症为特征,精神运动发育正常,无结构性脑损伤证据,有癫痫和诊断不明的睡眠障碍家族史有助于ADNFLE的诊断。EEG阳性率低,但视频脑电图容易记录到发作期的临床脑电活动特征。
脑电图特征:背景活动及睡眠周期正常。睡眠中发作频繁的患者睡眠进程常被频频打断。发作间期清醒和睡眠脑电图均很少见阵发性异常,84%的病人无癫痫样活动,16%在一侧或双侧额、额一中央、额一颞或颞区有癫痫样活动,22%有双侧或限局性慢波增多。发作期视频脑电图显示发作主要出现在NREM(非动眼睡眠期)Ⅱ期,以双额为主的尖慢波活动、节律性棘波、节律性活动或觉醒样反应继以9Hz节律性活动。少数病人无明确的发作期放电,或发作期脑电图被大量运动伪差所掩盖。
该病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额叶癫痫临床上常被误诊为是正常睡眠行为、良性夜间睡眠障碍、夜间阵发性肌张力不全、家族性运动障碍或伪发作等。睡眠障碍包括夜惊、梦魇、梦游等,其中夜惊最为常见。
主要鉴别点为夜惊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在5-10分钟,缺乏成串发作,发作以恐惧、哭闹等情绪性症状为主,较少运动性发作的表现,发作一般出现在入睡后第一个睡眠周期的NREMlll~1V期,伴脑电活动觉醒反应,无癫痫样电活动。夜间阵发性肌张力不全的发作特征与ADNFLE非常相似,主要为睡眠中短暂而成串的肌张力不全样运动,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脑电图无改变,对卡马西平治疗反应良好,有家族性病例,符合常显遗传方式。现认为这些事件为癫痫性发作,推测癫痫灶位于内侧眶额区、辅助运动区或颞叶,代表了一组与睡眠相关的局部性发作。故夜间阵发性肌张力不全可能与ADNFLE是同一类癫痫性病变。家族性运动障碍是一组由特殊突发事件诱发的以刻板舞蹈手足徐动或肌张力不全为特征的病变,分为两类,均为常显遗传,一种为阵发性运动诱发舞蹈手足徐动症,发作在日间,多因突然运动诱发,持续时间短暂(<20秒),卡马西平治疗有效;另一种为非运动诱发的阵发性肌张力不全,也出现在觉醒时,多由疲劳、饮酒、咖啡、寒冷或激动诱发,发作常持续数小时,苯妥英钠或苯巴比妥无效。
药物治疗目前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给予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单药治疗可有效控制发作。严重病例需用一种以上的抗癫痫药物治疗,但丙戊酸一般无效。治疗到成年后虽发作已长期控制,但停药后仍有复发的可能。
ADNFLE的主要特征符合良性部分性癫痫的定义,唯发作多持续到成年并需长期药物治疗与多数儿童良性部分性癫痫不符。进一步的研究及长期随访还在进行中。
116. 什么是婴儿游走性部分性癫痫?
国际抗癫痫联盟组织最新提出了五种新的癫痫综合征,婴儿游走性部分性发作就是国际抗癫痫联盟确立的新的癫痫综合征之一。这种表现主要是在小儿癫痫中体现,这项综合征的确立,对于治疗儿童癫痫有了新的发展,对于早期发现有了更多的帮助,这对预防小儿癫痫有非常大的帮助。
婴儿游走性部分性发作早期表现为运动和自主神经症状,包括呼吸暂停、发绀、面部潮红;后期发作多样化,可从一种发作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的发作,表现为双眼斜视伴眼肌痉挛、眼睑颤搐、肢体痉挛、咀嚼运动、呼吸暂停、脸红、流涎等,肌阵挛罕见,也可出现继发性全面发作。起病几周内发作频率逐渐增加,并伴有精神运动活动的衰退。
该征的又一特点即出现簇性发作:簇性出现,一日数次或在2-5天内连续簇性发作,随时间变化,易继发全面性发作。1岁末发作呈连续性。两次簇性发作间,婴儿无精打采,流涎、嗜睡,不能吞咽,可稍有恢复间歇。
婴儿游走性部分性发作的脑电图也有明显的表现,起病第一周,发作间期脑电图可以正常,几周后,清醒和睡眠脑电图可见到弥漫性慢波和多灶性棘波,尤其是在中央和颞区,随后全导联出现睡眠不能诱导的多灶性棘波,纺锤波罕见。
目前国际上对婴儿游走性部分性发作治疗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抗癫痫药物中氯硝西泮与司替戊醇联合应用可能有效,治疗部分性癫痫的药物可能加重病情,考虑有痫性发作,麻醉必需谨慎。
(未完待续)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