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常识(十三)
癫痫常识(十三)
33.癫痫及癫痫综合征有何关系?
癫痫是一组疾病和综合征总称,目前有较明确诊断标准的的癫痫类型有30余种,且有新的种类不断被发现和确认。这些癫痫类型除有独特的临床特征、病因、预后亦有特异性,甚至致病基因已被定位或克隆,完全可作为独立疾病诊断。某些类型癫痫只能作为综合征诊断,只能根据某些临床特征进行归类诊断,病因、预后等可有较大差异,不同综合征可能有重叠。
临床常见的癫痫及综合征是:
1.伴中央-颞叶棘波的良性儿童癫痫,临床表现:3-13岁起病,9-10岁为发病高峰,男孩常见;部分病人有遗传倾向;发作表现一侧面部或口角短暂的运动性发作(抽动),常伴躯体感觉症状,有夜发性,且夜间发作有泛化倾向,发作频率稀疏,每月或数月1次;脑电图表现中央-颞区高波幅棘波,常伴慢波。常由睡眠激活,有扩散或游走(从一侧移至另一侧)倾向;丙戊酸钠或卡马西平治疗有效,可于16岁前自愈。
2.颞叶癫痫
(1)表现单纯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继发泛化性发作或这些发作形式组合,散发或连续成串发作。高度提示颞叶癫痫的特征是:表现自主神经/或精神症状,嗅觉、听觉性(包括错觉)症状的单纯部分性发作,最常见为上腹部胃气上升感;以运动停止开始,特征性伴消化性自动症的复杂性部分性发作。也可为其他形式自动症。典型发作持续时间长于1分钟,常有发作后朦胧,事后不能回忆,逐渐恢复。
(2)常在儿童或青年期起病,常有高热惊厥史,部分病人有家族史。
(3)根据发作起源分为海马,杏仁性发作和外侧颞叶性发作。某些临床症状,特别是先兆可有提示意义。
(4)可有记忆功能损害。
(5)PET可显示颞叶局部代谢降低。
(6)脑电图常见单侧或双侧颞叶棘波,也可为其他异常或无异常。
3.儿童型失神性癫痫,临床表现:频繁失神发作,可伴轻微的其他症状,但不会有肌阵挛性失神;发病高峰期6-7岁,女孩多见;见于其他方面正常的学龄儿童;明显的遗传倾向;脑电图示双侧同步对称的3Hz棘-慢波(有时欠规则),背景活动正常,过度换气易诱发痫性放电甚至发作;对乙琥胺、丙戊酸、拉莫三嗪反应好;预后良好,大部分痊愈,青春期后少数病例出现GTCS,但极少还有失神发作。
4.West综合征(婴儿痉挛症)
(1)典型婴儿痉挛症:1岁前发病,3-7月为发病高峰;三大主征:肌阵挛发作;智力低下;脑电图高峰节律紊乱;病因多样,可分为特发性(或隐源性)与症状性,症状性多见;一般预后不良,早期用ACTH或皮质类固醇疗效较好。
(2)非典型婴儿痉挛症:无智力损害,发作形式不典型,或起病早于3个月,可无特征性脑电图改变。
5.Lennox-Gastaut综合征,临床表现:学龄前(1-8岁)起病,8岁后很少发生;常有弥漫性脑损害,伴精神发育迟滞及人格改变;常见发作形式是轴性强直性发作、非典型失神发作、失张力性发作,也常伴肌阵挛发作、GTCS、部分性发作等;发作频繁,每日多达数十次,开始不易控制。易出现癫痫持续状态,在木僵状态基础上出现肌阵挛、强直或失张力性发作;觉醒状态下脑电图背景活动异常,常见弥漫性小于3Hz棘慢波和多灶性异常,前头部明显;睡眠中出现快节律暴发;治疗选用丙戊酸钠、拉莫三嗪等,大部分患儿预后不良。
34.癫痫精神运动性持续状态有何表现?
精神运动性持续状态过去称为复杂部分性持续状态,多源于一侧或双侧颞叶内侧或边缘系统,因此近年出版的癫痫发作分类中又将其称为 边缘系统癫痫持续状态。临床比较少见。
精神运动性持续状态症状多变,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精神、行为、情感和认知的改变,发作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临床表现有两种形式:(1)频繁连续的部分性发作伴意识障碍、自动症或精神行为异常,其表现与一次短暂自限性的复杂部分性相似,可为典型的精神运动性、精神感觉性或精神情感性发作,各次发作之间意识可恢复到接近正常的状态;(2)长时间持续的意识障碍、认知减退或(和)精神病样行为,伴或不伴自动症的表现。两种形式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在上述后一种形式时,常可观察到两种不同的行为表现周期性交替出现:一种为反应性自动症期,又称癫痫性晨昏状态或癫痫性神游状态。此时患者意识恍惚,对环境刺激有一定的反应,有一定的语言,有半目的性的复杂自动症,但语言和行为均显迟钝和不适当;也有病人在这一期表现为烦躁、情绪异常、攻击行为、毁物伤人等精神行为异常。这种状态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然后转为刻板自动症期,此时意识障碍更为严重,病人对外界完全无反应,又回到反应性自动症期。如此反复交替、意识障碍呈周期性的波动。发作过后有失忆现象。
(未完待续)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