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生 | 盛长城:奋斗在抗疫战线的援鄂药师
盛长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获2020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他是贵州省“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定向在职研究生、贵州省人民医院临床药师,曾于2020年初作为贵州省第9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赴湖北省鄂州市参加疫情防控工作,获中 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记功奖励。
大量的新闻报道记述了援鄂医护人员可歌可泣的种种事迹,在这些报道中他们往往身着“铠甲”,冲锋在与病毒战斗的第一线,用坚定的意志、精湛的医术、至善的医德温暖疫区人民的心窝。他们因层层防护而略显臃肿的形象,在全国人民的眼中却是如此可爱而可敬。
其实,各省援鄂医疗队中还有另一群人。他们没有一线医护人员耀眼,却也同样不畏病毒,决然逆行,默默拼搏奋斗在抗疫战场,为前方战士提供“枪支弹药”与“盔甲战袍”的保 障供应,为保卫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这里面,就有我们的援鄂药师—— 盛长城。
一名临床药师的日常
盛长城同学现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全日制定向在职博士研究生。来复旦之前,他是贵州省人民医院的一名呼吸专业临床药师,已有多年工作经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他,在职业生涯中坚持以实干担当践行初心使命,坚守共产党员的信仰。
临床药师在中国还是一类新兴职业,公众对这类医职人员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性质了解尚少。临床药师依托临床药学,是医药结合、探讨药物临床应用规律、实施合理用药的一种职业,需要掌握大量复杂的药学专业知识。他们作为协助医生治疗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是医院里医药护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可以说是临床用药的一把“量尺”。
平日里的盛长城,就像其他临床药师一样,会跟医生一起查房讨论,协助优化患者治疗方 案,补齐医生对药物知识掌握、了解不够精细的短板;他们也会来到患者床旁,询问、观察患者的治疗反应,了解患者是否正确、规范使用了医生开具的药品,及时发现患者用药后出现的一些潜在副作用;他们还会深入社区,为慢性病患者、老年患者提供用药咨询和用药指导。“简单说就是,要尽可能把药物的治疗作用最大化,副作用最小化。”
医者仁心也仁术。对业务技术,他们追求精进;对科学真理,他们不断求索。盛长城同志也不例外,他于2017年来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作为在职生攻读博士学位,以期造福更多患者。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寒假,盛长城回到了家中,准备度过一个难得的休整期。然而,不多久,疫情爆发。眼见瘟疫的魔爪日益猖狂,他又如何能歇得住呢?盛长城第一时间向原工作单位递交了请战书,慨然投身于疫情防控工作中。“毕竟,不管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也好,还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也好,这种时候就是应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最需要的地方,无疑也是最危险的地方。“逆行者”盛长城并不是毫无牵挂。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他是老人的儿子,是孩子的父亲,是妻子的丈夫。老人年事已高,本该安享晚年;孩子尚还天真,需要爱抚和教育;妻子是刚刚手术出院的病人,更应受到呵护与照顾。如此种种, 再加上疫区的严峻形势,他完全有理由待在安全的地方,与自己的小家庭待在一起。但他仍毅然决定:前往疫区!“原因还是那些:因为我是医务工作者,因为我是共产党员。”与此同时,他也总感念着家人无言的支持,感恩她们为扛起社会责任的自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就这样,盛长城经请示华山医院教育处和导师同意以后,作为贵州省第九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于2020年2月22日奔赴湖北鄂州,并被分配进入鄂州市第三医院(雷山医院)参加抗疫工作。
当时的湖北,是全国疫情“重灾区”,感染风险无处不在。但盛长城似乎从未有过担忧:“我们上岗前都按照指挥部要求经过了严格的院感防控培训与考核。结果也证明,全国到湖北的医疗队,没有一个人感染。当地早期医务工作者感染很大程度是因为当时防护物资的极度匮乏,对病毒的认识、对防护措施的了解也不够全面,但早期也是给我们这些后来者留下了宝贵的防护经验吧,我们要感谢他们。虽然来到了前线,但与天天进仓照护患者的医护相比,我们做保障工作的风险根本不算什么。而且我们精力都在工作上,也按培训要求做了,就想不起担忧这回事了。”
责任重大的“仓管”
还记得网上流传的那张照片吗?疫区的仓库里,抗疫物资堆积如山。这正是全国大力支援的结果,是世界各地同胞朴实爱心的体现;但这么多物资,并不会在一线医护人员要用的时候,自动拆开包裹、分门别类、飞越层层门板,来到相应工作者的手中,毕竟没有人会使哈利波特的“飞来咒”。从接收、清点物资到最终运用到一线工作,这当中一系列整理和分发的工作,都需要有专业人员来完成。
援鄂期间的盛长城,其主要职责就是对大量物资进行管理。后勤保障战线的工作量远超普通人的想象,即使是在疫情不如武汉严重的鄂州,盛长城仍从早到晚忙碌不停。他所在的雷山医 院,每天都会迎来大量捐赠物资;他就充分发挥自己在药品信息管理上的强项,负责防护物资与消杀用品的接收、清点、转运与配发,具体而言就是要接下海量药品与抗疫物资、拆开无数快递纸箱、检查各类物资数量、按照规范命名分类放置、负责转运以及分发……他描述道:“这跟一般仓库工作的人有些像了,但我们管理的是药品与防护物资,还是需要掌握一些专业知识与技术的。”
他利用自己多年的专业知识,按规范品名和相关标准编制物资目录,和同行药师一起理清了雷山医院所有新冠肺炎重点药品、防护物资库存量,并对药品库和医疗器械库的物资摆放作了位置走向图,以便于快捷查找库房的所有药品及防护物资。他们的工作极大提高了物资分发转运的效率,为临床诊疗做好了坚实的后勤保障。“抗疫就像打仗一样,如果枪支弹药、军需粮草的保障没跟上,那这个仗没法打。”
盛长城承担的工作专业性并不强,但他不以为意:“其实,到了疫区,基本上大家都不会有很清晰的专业界限了。比如要转运物资的时候,医生也会来搬东西,当搬运工。谁也不会 说‘这不是我们专业该做的事情’。也是因为类似于战时状态吧,大家都拧成了一股绳,看见有事情要做,就都会来做。”
此外,个人低调、更愿意强调集体力量的盛长城同志,还分享了医疗队同事的感人事迹:“队里有位同事,不仅出力,还出了钱、出了物资。他想方设法找渠道,自费购买了口罩、医用酒精等等紧缺物资,捐给定点救治医院。还有蜜月期就告别新婚爱人奔赴前线的小伙子,以及推迟婚期义无反顾踏上征途的小姑娘……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援鄂抗疫的同时,盛长城在学业上也未有丝毫松懈。博士毕业有多难,是路人皆知的。不但有一定的论文发表要求;学位论文更是必须高质量,才能通过标准极其严苛的评阅与答辩。对一名普通的博士生而言,毕业的压力就已经是巨大的了,更遑论正在湖北参加战疫的盛长城。
到鄂州几天以后,盛长城便收到学校通知,得知预答辩的日子已近在眼前。“抗疫第一,个人第二”的原则自不用说,但他也绝不愿轻易就此放弃按时毕业的希望。惊人的坚韧意志支撑着他化压力为动力,结束一天连轴转的抗疫工作之后,便立即扑到自己的论文上,挑灯夜战,短暂休息后再次以全部精力投入工作,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就这样,他白天工作、晚上论文,终于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的修改与定稿,还完成了一篇SCI论文的修回与发表。
2020年3月19日,在离开鄂州的前夕,通过远程视频,他顺利完成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博士毕业预答辩。
每一个人都在为抗疫做事情
对盛长城来说,援鄂抗疫,只是“换个地方工作”。他反复说道:“我们只是在另一个地方履行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和中国共产党员的义务。”一直以来,盛长城同志和全体援鄂医疗队员一起在岗位中默默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也与当地人民群众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当地团市委为我们援鄂医疗队拉起了一支后勤志愿者队伍,这些志愿者都特别好。疫情政策原因,买东西真的不方便。但那些日子里,我们生活中需要用什么东西的时候,他们能跑老远去给我们找了买来,甚至还有大半夜出去找东西的,让我们很感动。”除了志愿者队伍,许多普通群众也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援鄂队伍。一位年迈的农民老伯拉了一车自家种的草莓,坚持要送给医疗队员以表“鄂州人民的心意”;但医疗队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坚决不肯收下;最后还是门口执勤的警察同志自掏腰包把草莓买了下来,送给了医院。
“其实,当你真的身临其境,就能感受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在为抗疫做事情,不管是我们医务工作者,还是警察同志,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在为抗疫出一份力。回过头来看,我们抗疫为什么能成功?上有党的正确领导,下有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与付出。”
习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青年的责任和担当。按盛长城的理解:“担当,就是当党、国家和人民需要我时,我责无旁贷,定当勇往直前。”
盛长城同志是千千万万“抗疫人”的一个缩影。或许平凡、或许普通、或许不起眼、或许就在你身边,他们——不,就是我们,有你,有我,有他,有她——却一直有着埋藏在心底的情怀和理想,一直有着化身为行动的信仰和担当。在贫弱的旧中国,鲁迅先生疾呼青年应当“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到如今的新时代,我们就是这真正的青年,我们就是这民族的希望,我们就是这人类文明的点点萤火、处处微光!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