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省医•麻醉手术中心】:推开“快速康复”之门
“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自己走出手术室,妇科手术患者当天即可出院……”在与贵州省人民医院麻醉手术中心副主任方开云交流的过程中,“ERAS”即快速康复是她提到最多的词。
从与骨科的合作探索,到在各类手术的全面推广,不到六年时间,快速康复在省医落地生根,不仅对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就医体验提升起到关键作用,也成为该院麻醉手术中心的一张名片。而这张名片的背后,是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开放包容的胸怀,以及引领区域发展的责任担当。
麻醉学科的发展让无痛医院成为可能
开放之门常开,前沿技术 “落地生根”
“现代医学的发展从来都是开放的,麻醉学科的演进同样如此。”方开云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以前,麻醉的用药和方法是非常局限的,直到丙泊酚大规模临床应用,不仅显著提升了手术麻醉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更为麻醉学科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省医麻醉学科的工作也是从那时起逐步向手术室外延伸。
方开云查看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而对于省医麻醉手术中心,开放包容不仅体现在新技术、新药物的引入上,更在于对先进理念和经验的主动学习与吸收。
2008年获得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博士学位后,方开云先后于2012年和2017年赴德国柏林心脏中心和美国耶鲁大学纽黑文医院交流学习,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对快速康复理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坚定了返黔推动这一模式的决心。
2019年,贵州省人民医院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加速康复外科试点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作为参与科室之一,开始与骨科一起探索。
从术前的营养补给、施药,再到术中管理和术后镇痛,通过一系列的精细化管理,那些在纽黑文医院曾让方开云感到惊艳的场景在省医得以复刻。
骨科29条、产科55条、神经外科38条……结合《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和自身实践,贵州省人民医院有了针对不同手术的细化方案,2024年也被省医定为“ERAS年”。
创新之路求变,诊疗模式 “破茧成蝶”
过去,医生会要求患者在术前6至8小时禁食、禁水,防止麻醉时胃内容物反流导致误吸等情况发生。但在省医,麻醉医生则会在术前安排患者饮用一定量的无渣含糖饮料,通过更精细化的管理,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让患者在术中更好地维持体征,在术后更快恢复。
过去,剖宫产等手术后,患者常常需要背着镇痛泵,保持平躺等特定姿势休息。如今在省医,通过口服、肛塞、术中浸润等多模式镇痛方式,95%的患者不再需要镇痛泵,术后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姿势休息,术后镇痛费用也被大大压缩。
麻醉创新,实现医院、医保、患者三赢
“不带镇痛泵,还减少了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等症状的出现。”副主任医师张竞超告诉记者,ERAS的实践为医院麻醉学科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成果,其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无阿片化多模式镇痛。
近年来,基于快速康复理念,为减少药物给患者带来的副作用,省医麻醉手术中心开展了大量无阿片化多模式镇痛探索。2024年在西班牙举行的第十届世界加速康复外科(ERAS)大会上,省医麻醉手术中心的相关分享得到了业内认可,也吸引了诸多国内外同行关注的目光。
“只有创新,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和能力,才能得到患者的信赖和同行的认可。”2025年,方开云将科室文化提炼为“开放、包容、求实、创新”四个词,在她看来,前面三个词是科室立足的基础,而对创新的坚持则是科室不断进步的灵魂,是科室一步步成长为国家重点临床专科、省级重点学科的最大支撑。
引领之光长明,行业发展 “百花齐放”
作为贵州省卫生健康委主办的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麻醉手术中心深知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在 ERAS 取得显著成效后,科室没有将成果束之高阁,而是以开放共享的姿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及对口帮扶医院共同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在科室里,主任医师对我们年轻医生的指导、资源的分享不设限。在科室外,对于基层医院的学习、培训需求,我们也完全开放。”主治医师宫茜介绍,无论是ERAS 理念与技术,还是心血管、儿科、骨科等麻醉,麻醉手术中心面向全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针对不同医院的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内容涵盖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操作、病例分享等多个方面。
科室开放进取的文化,给了年轻医生临床、科研共同发展的平台
通过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在医院内举办培训班、学术讲座,还通过远程医疗平台进行线上授课和病例讨论,开展点对点帮扶,让更多医护人员能够参与学习。
在培训过程中,科室专家团队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和技术,深入基层医院进行实地指导。对于一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医院,专家们从最基础的术前评估、麻醉操作规范入手,手把手教学,帮助其建立完善的诊疗流程。
“我们的发展得益于麻醉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协和、华西等顶级医院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方开云说,作为省级重点学科,省医麻醉手术中心同样有责任把技术、经验传递到更基层的医院,服务区域专科发展,让医疗科学发展惠及更多百姓。
一审:张思渝
二审:郭瑾
三审:陈李育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