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贵州省援沪医疗队休整结束
6月9日下午,在我院行政大楼前,翘首以盼的医院职工和家属们,以鲜花、掌声、拥抱欢迎援沪医疗队49名队员结束14天集中封闭休整,平安归来。
4月26日,根据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援沪工作的统筹安排与部署,我院49名医护技人员作为贵州省援沪医疗队医疗救治一队的队员,从贵阳北站集结启程,奔赴上海抗疫一线,历经31天奋战,圆满完成援沪医疗救治任务,实现医疗“零事故”、护理“零差错”、队员“零感染”、全程“零投诉”,于5月27日踏上返黔归途。 在贵阳完成14天的隔离后,于6月9日顺利解离。
“战疫守沪,英雄凯旋!”一声声响亮的口号振奋人心。伴随着鲜花与掌声,贵州省援沪医疗队队员终于踏上了回家的归途。
汇集精锐力量 执甲无畏逆行
省医49名援沪队员里,有24名医生、24名护士和1名感控人员。抵沪后经过短期的休整调适与前期工作筹备,按照援沪工作指示,负责接管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3个病区(2号楼6楼A病区及B病区、3楼CCU病区),医疗队员们以昂扬的斗志、必胜的决心在第一时间投入到抗疫战斗中。
援沪期间,医疗队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共收病人197人,治疗重型和危重型患者19人,70岁以上患者占比75.63%,年龄最大107岁,全部患者合并一种以上基础疾病,但平均住院日仅有12.66天。
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丁志宏副院长动情地说,贵州省援沪医疗一队在医院最困难的时候来支援,快速形成战斗力,接管了医院三个病区,高质量完成了所有医疗护理救治工作,在工作中有思路、有创新、有亮点,极大地支持了医院的救治工作。
省医援沪医疗队的49名队员中,有29名党员,在沪抗疫期间,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面对高强度的救治工作,队员们始终坚持“抗疫有我,请党放心”的承诺,与病毒抗争,与时间赛跑。
“我郑重提交入党申请书,申请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请党组织批准!”支援期间,医院派出队员中有8名队员先后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以实际行动接受党的考验。
云端群英荟萃 专业研讨病情
5月17日上午11点,贵州省援沪医疗一队通过远程云平台连线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省将军山医院的专家教授,为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一名疑难重症患者进行了远程会诊。
此次会诊,专家云集,群英荟萃,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省将军山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分别带领各自的专家团队和贵州省援沪医疗队第一副领队兼副书记、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张敬杰、贵州省援沪医疗队专家组组长邓进等一起参加会诊,10余名专家涵盖了神经、肾内、影像、呼吸、心内、感染、内分泌、血液、重症等专业。
参加会诊的各位专家就患者的病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对病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宝贵的治疗意见。会诊意见采纳后,治疗效果良好,5天后,患者达到出院标准,出院前还为医疗队写下了感谢信。
危急生死时速 协力重获“心”生
浦东新区公利医院作为上海市新冠患者救治定点医院,以收治高龄老人为主。大部分老年患者多种慢病共存,处于失能状态,感染新冠病毒后容易出现重症化趋势或很快转为重症,往往面临更高风险。
为了避免具有危重倾向的患者病情发展到不可逆阶段再接受重症救治,一队帮助浦东公利医院重启CCU病房,让多名合并心脏危重症的患者转危为安。
一位97岁的新冠病毒肺炎老人就在此“重获新生”。97岁的王阿婆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多次心脏停跳,经药物治疗不能有效维持,最长停搏时间达到8秒,情况十分危险。援沪的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宋方副主任医师及时汇报病情,果断申请启动导管室介入治疗绿色通道。最终,由公利医院心内科和贵州省援护医疗队(医疗一队)组成的心脏重症团队紧急为患者植入了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手术顺利,术后患者转危为安。
人文优质护理 恪守术业专攻
面对艰巨的护理任务,护理组成员们充分践行南丁格尔誓言,一封封来自患者的感谢信,是感谢更是认可。
在密闭的空间里,一个月的超负荷工作,没有丝毫怨言,她们坚守“阵地”,对患者测量体温、送餐、测血糖、俯卧位通气、静脉输液、胃管置入、基础护理……以柔弱的肩膀担负起整个病区的护理任务,将住院患者的压力性损伤的现患率由接管前的34.3%降至0。她们与医生一起为患者的痊愈付出了艰苦的努力,用丰富的护理经验和优质的护理服务赢得了病人和家属的信任和感谢。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